论孔子的“和谐”思想

论孔子的“和谐”思想

ID:35019496

大小:43.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3-16

论孔子的“和谐”思想_第1页
论孔子的“和谐”思想_第2页
论孔子的“和谐”思想_第3页
论孔子的“和谐”思想_第4页
论孔子的“和谐”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孔子的“和谐”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孔子的“和谐”思想孔宪得19/20论孔子的“和谐”思想孔宪得内容提要:孔子是一位“和谐”思想的“思想家”性质的“人生”论者。认为“和谐”是“生命”的“源泉”,一切“生命”的东西,都是通过“和谐”的“渠道”所造成,然而其思想实质是怎样的?是本文的中心话题,分述如下:关键词:孔子和谐思想之我见正文如下:从所作“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贵,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后引《论语》只注《篇名》,引自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第1版,《大学》《中庸》《论

2、语》合装本)的论述,说明他的“和为贵”的思想性,是建立在“礼也者,理也。”(《礼记·仲尼燕居》)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而作出体现其思想实质性的“礼之用,和为贵”的“应用”之举。然后正如所言“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的逻辑性一样,必须建立在“理性”原则基础上,去实现“和为贵”的认识,才是其“人生”立场的“真理性”之举。正是“人生观”的“理性化”决定,而作出的“天地革而四时成。”(《彖卦·传·易》,后引《易经》只注《传名》)之举,正是出自他“五十而学易。”(《述而》)对《周易》的学习和整理

3、,而在“五十而知天命。”19/20(《为政》)认识的基础上,而作出的“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蜇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风沙住,小满鸟聚全,芒种开锄铲,夏至麦收完,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甸,处暑割麻烟,白露割糜粟,秋分收大田,寒露重阳节,霜降艳阳天,立冬天变冷,小雪地封严,大雪江河封,冬至九天寒,小寒不算冷,大寒整一年。”的“认识大变革”之举。正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首章》,后引《中庸》只注《章数》,引自同《论语》合装本)于“穷理尽性

4、,以致于命(运)”(《说卦传》)的认识与把握之举。为之而“赴诸”的“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文言传》)认识过程,正是为实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首章》)认识的最终目的,而作出的“唯天下致诚,为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与)矣。”(《第21章》)的“仰则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精神)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系辞传》)的“知天命、鬼神”观念,而“尽人事”的“实践观察”之举

5、。正是这样的逻辑决定,而作出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化于地之宜。”(《系辞传》)的“天地絪姻,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日往则月来…日月相推,而明(天)生焉(成“昼夜”),寒往则暑来…寒暑相推,而(年)岁成焉(春、夏、秋、冬),去的是暂屈,来的是暂伸。”(《系辞传》)一屈一伸,互相往来,而造成的“有天地而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序卦传》)的认识,正如其所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在否认“天有意志,天有人格”19/20的情况下,而承认

6、的是“四时行”和“百物生”的“生生之谓易(变化),”(《系辞传》)的生动表现那样,所作到的正是“穷理尽性”中的“乾(天),阳物也,坤(地),阴物也,辟户谓之乾,合户谓之坤,一辟一合谓之变(化)”(《系辞传》)的成因,在于“阴阳辟合”所造成的矛盾性之举。正是“四时行”和“百物生”运动发展趋势产生的“根源性”的“揭示”之举。正是依据这一认识,而作出的“精气为物,游魂为变”造成“生命”的原因一样,是“男女构精”使“精子”被“植入”母体后,与“受精卵”结合成“精气”与“游魂”结合的“生命体”,正是“两者结合

7、”所造成的“和谐”而“健康”的条件所致,而造成了整个“大自然”的“活生生”的世界的认识,正是对整个“生命”世界的认识之举。依据这样的认识,而作出的“天地革而四时成(立)”之举,正是为“维护”人类社会“生命”的“尊严”而作出的“与天地合其得,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文言传》)的变“蓍之德,圆而神”(《系辞传》)的《易》学学说,为“卦之德,方以知,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系辞传》)的《易》学学说之举。正是“以天地设位,

8、圣人能人谋、鬼谋、百姓亦能。”(《系辞传》)的将向“鬼神问吉凶”的《易》,让位于向“人问吉凶,人自造吉凶”的《易》,得出“事在人为”的结论之举。然而为之作出的“天地革而四时成”之举,正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于“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传》)的将“革命理论”传承下天的“知天命而尽人事”19/20之举。然而如此的逻辑思想,其观点是怎样的?分析如下:正如所作到的“阴阳辟合”的矛盾性而产生“变化”的认识一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