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在hbv感染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在hbv感染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ID:35169100

大小:2.39 MB

页数:61页

时间:2019-03-20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在hbv感染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_第1页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在hbv感染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_第2页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在hbv感染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_第3页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在hbv感染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_第4页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在hbv感染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在hbv感染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类号:密级:UDC:学号:406520512411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在HBV感染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ThemechanismsresearchofhepatitisBeantigeninthecourseofHBVinfection袁松松培养单位(院、系):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指导教师姓名、职称:邬小萍教授主任医师申请学位的学科门类:医学学科专业名称:内科学(传染病)论文答辩日期:2015年5月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2015年5月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

2、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昌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写):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3、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表,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写):导师签名(手写):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I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免疫状态下,乙型肝炎病毒本身蛋白HBeAg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共刺激分子C

4、D83、PD-L1、Toll样受体9、CD8细胞活化相关分子及细胞因子IFN-γ、IL-10的影响,进一步阐明HBeAg对免疫细胞功能影响及其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过程中的机制。方法: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及住院部收集感染HBV后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患者各20例,另从健康体检者中严格筛选出2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收集其外周血分离PBMC,完全培养基温育作为未刺激对照组,重组HBeAg温育作为HBeAg刺激组,CPG-ODN1826温育作为CPG-ODN1826刺激组,重组HBeAg刺激组联合CPG-O

5、DN1826温育作为联合刺激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CD14+细胞表面CD83、PD-L1及CD8+细胞表面CD107a、CD107b的表达,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TLR9-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Th1型细胞因子IFN-γ及Th2型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结果:1、用不同浓度(1ug/ml、4ug/ml、10ug/ml、20ug/ml)HBeAg与健康人PBMC+共培养0、2、6、12、24、48h后发现,TLR9mRNA及CD14细胞表面CD83表达水平下降,而PD

6、-L1的表达水平则升高,尤以10μg/mL浓度的HBeAg刺激12h时作用最明显;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上述各种表面标记逐渐恢复,至24h时已基本恢复到刺激前的水平。2、RT-PCR结果:健康对照者、免疫耐受患者、免疫清除患者PBMC经10μg/ml的重组HBeAg刺激12h后,TLR9-mRNA表达水平(0.362±0.021、0.342±0.019、0.394±0.031)均低于未刺激组(t值分别为-7.62、8.85、11.63,P均<0.05),明显低于CPG-ODN1826刺激组(t值分别为-23.54、-

7、37.45、-30.91,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低于重组HBeAg联合CPG-ODN1826刺激组的趋势(t值分别为-1.22、-1.78、-1.59,P均>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细胞表面CD83及PD-L1表达结果:(1)三组研究对象PBMC经重组HBeAg刺激后,CD83表达水平[(18.69±5.43)%、II摘要(15.09±2.62)%、(21.26±4.34)%]低于未刺激组(t=3.84,6.35,4.55,P均<0.05),明显低于CPG-OD

8、N1826刺激组(t=-6.42、-9.57、-7.18,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低于联合刺激组的趋势(t=-1.22、-1.78、-1.59,P均>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PD-L1表达水平[(79.01±6.08)%、(80.57±4.21)%、(70.64±4.56)%]明显高于未刺激组(t=-5.78、-2.19、-5.16,P均<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