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清古鉴》读书报告

《西清古鉴》读书报告

ID:35203194

大小:76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21

《西清古鉴》读书报告_第1页
《西清古鉴》读书报告_第2页
《西清古鉴》读书报告_第3页
《西清古鉴》读书报告_第4页
资源描述:

《《西清古鉴》读书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西清古鉴》读书报告一.总述:《西清古鉴》是乾隆年间“御纂”的古器物图录,全书记载了清宫所藏始于商周止于唐代的一千五百余件青铜器,有详细的尺寸和对铭文的考释,是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和明清故宫藏品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此书为乾隆皇帝任命梁诗正、蒋溥等人编纂的,乾隆本人和朝中多位大臣也参加了编写,历时两年完成,共四十卷,附《钱录》十六卷。第一部分为青铜器,第二部分为玺印,第三部分为钱录。二.作者简介:清乾隆皇帝十分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命将内府所藏的鼎、尊、彝等青铜器分门别类,仿效《考古图》、《宣和博古图》体例荟辑成编。此书著录清宫所藏古代铜器1529件,每

2、器绘制一图,图后以楷书系说。绘图精审,毫厘不失,器物的方圆围径、高广轻重记载详明,对古器物的铭文均钩摹注释。考证虽兼取欧阳修等众家之说,但又非诸家所能及。书中驳斥了历代著家之谬误,解释疑难,补充遗漏,使三代古器物如现目前。梁诗正,(1697-1763) 清朝大臣。字养仲,号芗林,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雍正进士,历任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五年,调任吏部尚书。后任工部尚书,调任兵部尚书。乾隆二十五年,为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二十八年,授东阁大学士,卒,谥文庄。著有《矢音集》。蒋溥(1708—1761)

3、清朝大臣、画家。字质甫,号恒轩,江苏常熟人,历任吏部侍郎、军机处行走、户部尚书、太子少保。乾隆十八年,为协办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掌翰林院事。乾隆二十年,兼署吏部尚书。二十四年,授东阁大学士。乾隆二十六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文恪。三.体例与版本:《西清古鉴》仿照《宣和博古图》,对每件器物的大小、尺寸、容量、重量进行了仔细的测量与记录,认真观察了器物的形状、花纹并准确画出了器物的样图,记录了铭文并进行了相关考证。清乾隆二十年武英殿刻本是最早的版本。版框29.5cm×22.6cm。半页10行,行18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双栏,无行格。磁青书衣,黄绫书签、包角。书前

4、有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初七日上谕一道、纂修《西清古鉴》诸臣职名,分别为梁诗正、蒋溥等编修,陈孝泳、杨瑞莲摹篆,画院供奉梁观、丁观鹤等绘图,励宗万等缮书。42册,4函。《钱录》是对历代货币进行著录,书后附跋语一篇,署名梁诗正、蒋溥诸臣。上谕末钤“乾”、“隆”、“静挹山庄”3玺。乾隆内府刻本《西清古鉴》传世稀少。此书也被收录在《四库全书》子部。受当时人们认识水平所限,《西清古鉴》中收录了一些伪器,容庚先生对《西清古鉴》进行的校勘,发现其中的伪器占了三分之一,起到了去伪存真的效果。四.学术地位:据《西清古鉴》序中所言,这本书是仿照《宣和博古图》的体例写作的。后人评价

5、“虽兼取欧阳修、董逌、黄伯思、薛尚功诸家之说,而援据经史,正误析疑,亦非欧阳修等所能及”,可以说《西清古鉴》是古代金石学研究的又一个高峰。据“百度百科”所言,我国古代大多使用用金属货币,从西汉开始,常常采用熔器造币的方法,以补流通的不足。五代周世宗、明崇祯帝、清咸丰帝,都曾把内廷保存(含皇室历代旧藏)的各种铜器毁器铸钱。如今,许多青铜器早已万劫不复,留给后人的青铜器物极少。所幸《西清古鉴》在道光以前成书,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青铜器图谱,因此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西清古鉴》中有铭文的1179件器物,目前知道下落的有189件,也就是说990件之多的东西都流失了,只

6、能靠西清古鉴来了解)另外,研究青铜器,对铭文的研究是很重要的。有几百件青铜器在乾隆之后就消失了,只有“西清四鉴”中保留了关于它们的铭文资料。所以要研究青铜器的一些铭文资料,《西清四鉴》有很重要的价值。一.我的看法:我在8日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阅读了这本书,有了一些看法。一是我发现中国古代金石学研究已经有了近代考古学两大支柱之一——类型学的萌芽。古人已经能通过辨认古器物形制、材质、工艺来断定文物的相对年代。比如,在第十九卷中有一鼎,旁边文字大意是同类器物还曾出土过一件,那件器物上的铭文写明为殷时所制,如今这件与那件风格不一样,所以“非殷物,盖周器也”。我以

7、为,这个论断已经有意无意运用了一些类型学的方法,能通过比较商周两代器物外观的不同加以区分。相似的,作者们通过观察铭文,根据铭文字体流行时间,判断其大致年代。由于一件壶上的文字为篆文,而篆书是在秦汉比较流行,故断定其年代为西汉初期。这种做法是比较严谨科学并沿用至今的。二是这本书与绝大多数金石学书籍一样,通过引用《诗》《书》考证铭文,以实现证经补史的作用。例如在介绍卷一的商祖鼎时,作者引用《周礼》中祭祀时“左祖右社”的记载,既阐明了该鼎的用途,又增长了人的知识,并使人由这一件器物联想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又如在记录卷十九中的周素壶的铭文之后,引用《诗经》,区分了壶

8、、瓶、瓠三者,认为《诗经》中“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其中的“壶”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