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林隧道突水突泥施工专项方案

斑竹林隧道突水突泥施工专项方案

ID:35208131

大小:557.5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19-03-21

斑竹林隧道突水突泥施工专项方案_第1页
斑竹林隧道突水突泥施工专项方案_第2页
斑竹林隧道突水突泥施工专项方案_第3页
斑竹林隧道突水突泥施工专项方案_第4页
斑竹林隧道突水突泥施工专项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斑竹林隧道突水突泥施工专项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目录1.编制依据12.编制范围13.工程概况13.1工程简介13.2自然地理特征23.2.1地形地貌23.2.2地层岩性23.2.3地质构造及地震参数23.2.4水文地质特征33.2.5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44.施工组织方案64.1总体原则64.2工艺流程74.3突水突泥探测74.4防突安全岩盘厚度设置84.5施工措施94.5.1突泥治理方案94.5.2突水治理方案104.5.3突水突泥地段隧道施工注意事项125.斜井工区反坡施工段预防突水突泥措施135.1预防突水反坡排水设计135.5.1泵站排水量135.5.2泵站净扬

2、程135.5.3井底泵站排水总扬程135.5.4正洞反坡段泵站排水总扬程145.5.5泵站设置及设备选型145.5.6泵站位置155.5.7排水管道155.5.8水泵型号及台数的确定165.2预防突泥措施186.岩溶发育隧道突水突泥灾害治理原则187.岩溶强发育隧道突涌水灾害治理方法208.应急救援预案268.1应急处置基本原则268.1.1迅速报告、主动抢险的原则268.1.2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268.1.3积极抢救、生命第一的原则268.1.4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原则268.1.5单位自救与社会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3、268.1.6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故扩大的原则268.1.7保护和抢救公私财物,确保重要设施安全的原则278.1.8保护现场,收集证据的原则278.2组织机构及职责278.2.1组织机构278.2.2应急组织的分工职责288.2.3应急救援队职责308.3预防和预警308.3.1危险源监控308.3.2预警行动318.4信息报告程序318.4.1报警系统及程序318.4.2现场报警方式318.4.3相关部门的通讯、联络方式318.4.4通告、报警形式和内容338.4.5应急反应人员向外求援方式338.5应急处置338.5.

4、1响应分级338.5.2响应程序348.5.3处置措施368.6应急物资装备保障379.安全环保措施389.1安全措施389.2环保措施39新建叙永至毕节铁路(川滇段)站前工程施工二标斑竹林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治施工专项方案斑竹林隧道施工突水突泥灾害防治专项施工方案1.编制依据(1)《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2)《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规范》TB1005-2010;(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4)《铁路隧道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5)《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

5、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6)《斑竹林隧道设计图》(叙镇施隧-28)2.编制范围本施工方案编制范围为新建叙永至毕节铁路(川滇段)站前工程施工二标斑竹林隧道。3.工程概况3.1工程简介斑竹林隧道进口里程D2K222+232,出口里程D2K234+990,本标段施工里程为D2K222+232~D2K230+910,全长8678m。隧道线路纵坡为人字坡:从隧道进口端依次为6‰,10.7‰,11‰,7‰,-3‰。线路平面:本隧道D2K222+405.132~D2K223+984.821段位于半径R=2000m的左偏

6、曲线上,D2K226+716.747~D2K228+322.216段位于半径R=8000m的右偏曲线上,其余地段均为直线段。隧道进口、出口均紧邻短路基工程。隧道洞身最大埋深约570m。39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新建叙永至毕节铁路(川滇段)站前工程施工二标斑竹林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治施工专项方案为满足施工工期、防灾救援、施工通风及排水等需求,本隧设一座横洞+平导,横洞全长1200m,采用双车道无轨运输方式。平导全长3641.3m,采用单车道无轨运输方式。3.2自然地理特征3.2.1地形地貌测区属低中山侵蚀地貌,地形连绵起伏,

7、陡峻,沟壑、溪谷纵横,隧区海拔约1000~1730m,相对高差150~730m,自然斜坡一般15°~40°,局部陡峻,坡度达60°~80°。基岩出露状况一般,地表植被较发育,多为林地、灌木林、旱地。3.2.2地层岩性测区内上覆土层为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碎石土,第四系坡洪积层(Q4dl+pl)的碎石土、粉质粘土;第四系残坡积层(Q4dl+el)的粉质粘土。下伏基岩分别为:志留系中下统韩家店群(S1-2hn),志留系下统石牛栏组(S1s),志留系下通龙马溪组(S1l),奥陶系中上统(O2+3),奥陶系下统湄潭组(O1m

8、),奥陶系下统桐梓组+红花园组(O1t+h),寒武系娄山关群(∈2-3ls)白云岩夹砂岩、泥岩和Fbr断层破碎带。3.2.3地质构造及地震参数(1)构造体系测区分部的构造主要如下。a褶皱主要有:高寨坡江西湾背斜,大湾向斜,天堂背向斜,田坝头背斜。高寨坡江西湾背斜轴部位于D2K227+780附近。轴线呈北东向展布,属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