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儿童及进城务工子女的调查报告1

关于留守儿童及进城务工子女的调查报告1

ID:35213704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21

关于留守儿童及进城务工子女的调查报告1_第1页
关于留守儿童及进城务工子女的调查报告1_第2页
关于留守儿童及进城务工子女的调查报告1_第3页
资源描述:

《关于留守儿童及进城务工子女的调查报告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六年级留守儿童及进城务工子女情况报告一、六年级留守儿童及进城务工子女分布情况一班:本班留守儿童共13人,男生6人,女生7人。进城务工子女9人,男生2人,女生7人。二班:本班留守儿童共49人,男生23人,女生26人。进城务工子女1人,男生1人,女生0人。三班:本班留守儿童共4人,男生2人,女生2人。进城务工子女8人,男生3人,女生5人。四班:本班留守儿童共2人,男生1人,女生1人。进城务工子女3人,男生2人,女生1人。五班:本班留守儿童共3人,男生0人,女生3人。进城务工子女1人,男生1人。六班:本班留守儿童共4人,男生1人,女生3

2、人。进城务工子女2人,男生0人,女生2人。七班:本班留守儿童共3人,男生2人,女生1人。进城务工子女1人,男生1人,女生0人。八班:本班留守儿童共11人,男生6人,女生5人。进城务工子女4人,男生4人,女生0人。二、留守儿童及进城务工子女现状优点:这部分孩子长期跟随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生活,思想较为纯正,生活自理能力较强。总体表现得非常独立,而且不怕困难,面对问题时善于思考解决的方法,行为习惯较为良好,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女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意识更强,学习效果较男孩子也更好些。存在的问题:1、因长期与父母分开,孩子的亲情意识较为

3、淡薄,父母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因缺少父母的爱,有个别孩子性格显得有些孤僻。性格不够阳光,自信心不足,有自卑感;2、因为受祖辈传统观念的影响,老人给予男孩子更多的溺爱,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导致男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做事丢三落四,没有责任感。同时纪律意识淡薄,自主管理意识较弱,自我控制能力差,导致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不好。个别孩子精神面貌不太好,思想上不够积极。3、由于亲情的缺失和父母疏于管教,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

4、学习上自我要求不高,应付的现象较多。学习不太踏实,基础薄弱,有个别孩子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不理想,甚至有的同学失去学习兴趣。4、由于老人管教不力或者方法不当,部分孩子失控,在到校前和放学后这段时间里孩子无人监管,导致在校外做一些不该做的事。三、关爱留守儿童及进城务工子女的具体做法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各班均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现总结如下:1、经常及时与他们的家人取得联系,同家长做好沟通工作,与他亲戚一道为他制定了一个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培养计划。要求在家里能做的尽量自己做,自己收拾、整理书包、学习用品,生活上让亲戚尽量不包办。2、制

5、作家校联系卡。将家庭作业抄下来,由老师签字,在家交给亲戚看,完成作业后,亲戚签字。亲戚尽量接送他上放学,避免放学后到处玩耍不回家。由于家校联系紧密,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有所改善。3、给予更多的欣赏、赞美。要对所有留守儿童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尽管他们身上存在很多的毛病,但是老师总是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唤起学生对美好人性的热爱,唤起学生对老师教育的认同。例如:一班学生高一文,经常自由散漫,不思进取,学习成绩差,习惯差,对自己没有信心。在多次的交谈中,老师了解到他的文章曾被《今日少年》评为二等奖,

6、我利用班会的时间,让他在班级里朗读他的作文。在老师和学生的赞美中,他找回了自信,找回了做人的尊严。从此,他改变自己,终于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困境。例如:七班有个学生李钰豪,性格暴躁,好打架。老师仔细分析了他的问题后,认为他个人品质不错,在一次班干部会议上,有意识的对该学生进行评价说:“李钰豪,尽管好打架,但是他有许多好品质,并不是一无是处。他见义勇为,办事情雷厉风行,敢于承担责任;他人际关系好,有号召力;他喜欢帮助别人,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正义感。如果他要遇到事情了,能够冷静想一想,采取比较好的办法,就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了。

7、”当有干部把老师说的话说给他听之后,他很想不到,一个多次打架的学生,老师会有如此评价。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动辄发脾气了。4、让同学一帮一结对子。充分发挥小干部的力量。让小干部主动去跟他们做朋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他们,唤起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兴趣。四、意见及建议1、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孩子,让这部分孩子没有真空时期,也就没有机会接受负面的影响。2、加强家长的社会责任感,不能向老人和学校及社会甩包袱,孩子不仅仅是个人的子女,更是社会的,作为孩子的父母应尽量履行自己的职责,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促进孩子健康成

8、长全面发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