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国计民生的改善》习题(含答案)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国计民生的改善》习题(含答案)

ID:35469393

大小:101.0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25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国计民生的改善》习题(含答案)_第1页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国计民生的改善》习题(含答案)_第2页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国计民生的改善》习题(含答案)_第3页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国计民生的改善》习题(含答案)_第4页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国计民生的改善》习题(含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国计民生的改善》习题(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韵义务教育教科书20I7/—_「中国历史八年级卜册1《国计民生的改善》同步练习♦基础题一、选择题1.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

2、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晚清人士,

3、军毓鼎的日记写道:“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余既不能杜门自守,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日受刺激,只可降心从众矣。”由此可见他剪辫是出于()A.被迫顺应时局B.反清革命的需要C.彻底与旧风俗决裂D.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4.自来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的现象,其反映出)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B.城市设施普遍完善C.生活用水受到污染D.工业文明受到抵制5.“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

4、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彻底废除D.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能力题一、选择题1.曾主持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其《中国见闻录》中写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段材料表明当时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A.商品经济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自然经济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2•—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在《

5、京华百二竹枝词》中描述当时北京西餐馆的盛况道:“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里醉琼林。”诗中所述情景最可能出现在()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八国联军侵华后D.新中国成立后1.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A.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B.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C.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1.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

6、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A.西餐的烹饪方式与中餐类似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C.西餐的食品种类与中餐有明显区别C.西餐未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影响二、材料题1•材料分析题:材料一60年代,城镇居民定量每人21斤,有人饿出了浮肿病。今天的人感到奇怪:“我们今天每月吃了21斤呀,为什么你们会饿出浮肿病呢?”因为今天中国人的物质水平发生了变化,“吃饭”这个词汇,包含着越来越多的“吃菜”的意思,而60年代,每月仅有

7、3两左右的油和肉。在当时,一些机关工作者,常成群接队到山区和郊外挖野生植物的块茎,把它们磨成粉末,来弥补粮食定量的不足。材料二近几年,吃野菜成了一种时髦。过去许多不登大雅之堂的野菜,渐为人们青睐,上了菜桌。很多天然草地上的野菜,都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特别是高维生素含量的野生植物,这些植物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常有药用功效,食疗兼宜,这几年不断被开发利用,而且具有很广阔的前景。(1)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吃野菜”的含义有什么不同?(2)“60年代,城镇居民定量每人21斤,有人饿出了浮肿病。”这是真的吗?为什么“我们今天每月还吃不了21斤,而当时还会

8、饿出浮肿病来呢?”♦提升题一、选择题1.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年1月)。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单位:分)运输方法运费(吨/公里)运输方法运费(吨/公里)肩挑34.0驴车18.0公路汽车30.0轻便铁路2.4独轮车19.2铁路2.0A.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B.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

9、念。……"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C.让中国人放弃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抵制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2.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