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浅论禅宗对宋诗的影响

[修订]浅论禅宗对宋诗的影响

ID:35474835

大小:64.97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25

[修订]浅论禅宗对宋诗的影响_第1页
[修订]浅论禅宗对宋诗的影响_第2页
[修订]浅论禅宗对宋诗的影响_第3页
[修订]浅论禅宗对宋诗的影响_第4页
[修订]浅论禅宗对宋诗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修订]浅论禅宗对宋诗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题耳浅论禅宗对宋代诗歌的影响成绩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名称、代码年级占代文学2011级姓名钟迈华学号2110020407时间2011年11川浅论禅宗对宋代诗歌的影响姓名:钟迈华学号:2110020407学院:文学院电话:18676666373【摘要】从唐到宋,宋代诗人开辟了一条自己的诗歌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唐诗形成的写景抒情的范式,使诗的写法变得更加灵活。“活法”的提出,更是给宋代诗歌增添了内在的生机。而在许多的宋诗中,我们都能若明若暗地看到禅的影子。禅对于诗人的心态有很深的浸染,继而影响到诗人的创作心态,从而显现在诗歌的内容和审美风貌

2、上。本文试图探讨:宋诗在禅学的渗透下表现出一种怎样的审美风貌?禅宗在宋诗审美风貌形成中起了什么作用?禅宗理论和宋代诗论有何种内在机制?以此更好地揭示禅宗对宋诗的影响。【关键词】“顿悟本心”“参话头”返照内心冷静谛视尚意和理趣一、宋代诗歌和禅宗的女唐诗和宋诗的优劣长短,乃是千百年的一桩公案。清人叶燮在评价唐宋时的流变时说:“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Z—大变;其力大,其思维,崛起特为鼻祖。宋Z苏、梅、欧、王,皆为Z发端,可谓极盛。”(《原诗•内编》)叶先生的意思是,在韩愈那里已经开启了宋诗的格调和粘神。另一方而,宋初的“徐铉、王禹備辈,纯是唐音。”但宋诗比Z唐

3、诗,确实己经冇了不小的变化,形成了自己很鲜明的时代风格。就其大端而言,唐宋诗Z别,以钱钟书先生所言极为中肯「'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谈艺录》订补本第2页)清人吴Z振评宋诗冇八个字最为精当,谓ZB:“皮毛落尽,精神独存。”(《宋诗钞》序),这个八个字甚有见地。相比唐诗多以口然意彖来寄寓诗人的情感,造出一个浑融完整的审美境界,如“羚羊挂角,无迹口J求。”(《沧浪诗话•诗辨》)而宋诗则更多地剥落了客观物彖,更多地省思主体的内在。宋代诗人写景总是力图表达某种思致。往往在写景抒

4、情中表达某种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人量的理趣诗表现这种特点。与此同时,宋诗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唐诗形成的写景抒情的范式,而诗的写法更加灵活。“活法”的提岀,更是增加了宋诗的内在生机。宋诗讲究“命意1111折”,诗格奇突不平,大大增加了诗歌的容量,表现了诗人更为复杂的精神世界。由腐入宋,不仅诗歌发生了变化,禅宗也经历了一个变迁的过程。屮唐以前是禅宗发展的前期,禅僧重视对佛性的体悟,用心观照,以求认知佛性。慧能禅师讲究“顿悟本性”、“言下大悟”,即是从观照性体来发现本心。“默照禅”是这时期禅宗主要的修行方式。深受禅学湍染的盛唐诗人,便借用这种思维方式创造了人量了带有禅味的

5、、空灵渊静的诗境。到了晩唐北宋时期,禅宗开始内部分化,并分立为五家七宗(汾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杨岐派、黄龙派),修持的重点在于接引学人的门径,各派形成了不同的家风。重话头、斗机锋,一-时问颇为热闹。“看话禅”是这段时间小禅的主要实践方式。公案话头特别讲究“活参”、“不可死于句下”,这就直接导致了宋代诗论中“参活句”的说法。吕本中的“活法”理论也是在这种背最下提出来的。宋诗的特点在一•定意义上说,与禅宗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认识在禅宗在宋诗审美风貌形成屮的作用,便能更好地揭示禅对宋诗的渗透和影响。二、禅宗渗透之下的宋诗风貌1、返观自我的冷静谛视与唐

6、诗相比,宋诗显得很冷静。宋诗对生活有一种抽离感。宋代诗人对于人牛•有更多的自省意识。宋诗多是人文意象,警如饮茶、参禅、品评书画筹。在这种人文世界的叙述屮,表现出诗人对于人生、对于自我的一种超离。因此,唐诗多是一种人生的沉醉,而宋诗则多是一种人生的口我审视。文人士大因政见不同而遭贬他乡,历史上一直屡不见鲜,宋代更甚。文人遭贬后,无论是在具诗屮,还是在牛活中,多采取i种超离的、冷静的旁观态度。在这方面,苏轼是一个很肌型的人物。他在黄州、惠州、脩州等贬所写的诗歌中,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审美化的眼光來返观白己的生活。他在惠州时,地处荒远,乂身患重病,生计及其艰难。在观其这

7、一时期的作品,无不充满了情趣。如《纵笔》一诗:“口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人心情安恬,旷达从容,完全超然于困厄之外。只有心灵对“此在”有所超越,才能使困厄的主活如此富有韵味。这种超然的心态与苏轼的人牛:态度是有很大关系的。在其散文名作《超然台记》中,苏轼明确地表明了口己的处世思想「'凡物皆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阳去取Z择交乎前,则对乐者常少,阳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辞福。无求祸辞福,mj不游于物之外;……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这不仅

8、是一篇亭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