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谈《聊斋》对士子科举命运的安排

毕业论文--谈《聊斋》对士子科举命运的安排

ID:35590314

大小:44.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3-30

毕业论文--谈《聊斋》对士子科举命运的安排_第1页
毕业论文--谈《聊斋》对士子科举命运的安排_第2页
毕业论文--谈《聊斋》对士子科举命运的安排_第3页
毕业论文--谈《聊斋》对士子科举命运的安排_第4页
毕业论文--谈《聊斋》对士子科举命运的安排_第5页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谈《聊斋》对士子科举命运的安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谈《聊斋》对士子科举命运的安排[内容提要]士子的生命状况和生存状态是《聊斋》描写的重要内容之—。蒲松龄在作品中不但折射出了自身的经历和命运,而且渗透了其思想和情感,特别是对士子科举命运的安排,既体现了社会的真实,又表达了作者心灵深处的理想。作者通过神奇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在非现实的虚幻世界中借理想化的人物,慰藉失落的灵魂,对科举制的批判和揭露以及深刻反思,让他有了对自身命运命的关注,且在不自觉中走出了对士子命运思考的第一步。[关键词]士子科举命运社会环境科举制理想谈《聊斋》中对士子科举命运的安排作为清初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蒲松龄对当时士子的经历和命运有亲身的感受和深入的了解。他一生

2、遭受抑郁和不幸,固借作品《聊斋》来宣泄心中郁郁不得志的愤慨和苦闷,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怀。在近500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中,写士子科举命运的只有30多篇,如《叶生》、《贾举雉》、《考弊司》、《席方平》、《三生》、《司文郎》、《五子安》、《褚生》、《素秋》、《仙人岛》、《胡四娘》、《续黄粱》、《辛十四娘》等等。虽然这些作品数量相对较少,但作者却在迭不多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士子形象,并把士子这一阶层的人物命运凸现在人们面前,突出地表现了士子不幸的遭遇和悲惨的科举命运,以及尴尬的生存地位和苦闷的精神困境。同时,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理想追求和思想情感,以及他刘生活的感受和认识

3、,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安排士子科举考试命运所体现的意义和价值,以便进一步对《聊斋》中士子形象作深入探讨。一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作家以自身的主观思想持续特定的审美心理结构去安排把握社会历史中的人或物的过程,这样文学作品就为主体和客观,个人和社会交互作用,辨证统一的结果。蒲松龄在塑造士子形象的过程中渗透了自己的主观思想情感,特别是在安排士子科举命运方面,更为明显.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十九岁便以县、府、道三第一的优异成绩考中秀才,深受学道施润章的赏识,可谓前途不可限量,不意此后久考不中,困于闱场,真是;“愤气填胸,欲望然哭向南山而去。”①美好的开始和失望的结局,在心理上形成强烈的反差,

4、让这位穷书生在思想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影响。通过作品中士子科举命运的安排不同,我们可以注意到随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他对士子的认识态度是不一样的,安排士子科举命运也是不一样的。“有人认为稿本各篇系按照写作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从现有版本看,这说法不是没有道理。”②在前期,作品中的士子往往是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可就是久考不中,壮志难酬,以至出现士子积愤成疾,郁郁而终的悲惨局面,如《叶生》中的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遇不偶,困于名场”,多次铩羽败北,结果含恨而终,他的魂却不知自己已死,依然不忘科举,精心授丁乘鹤之子,使其中亚魁,了却了心愿;《颜氏》中的某生,“能雅谑,善天牍”,朝夕

5、研读,却“再试再黜,身名蹇落,抚情寂寞,嗷嗷悲泣”;等等。到了中期,作品中的士子都是饱学诗书,满腹经纶,他们之中有考中的,此时作者把描写的侧重点转变到揭露和批判科举制的弊端上,对士子科举命运的安排已更深入到社会大环境中去挖掘和探寻,他对社会的认识比以前更进一步,对士子的科举命运了解更加清晰透彻。如《司文郎》王子平和余抗生,两人都恃才自负,拿文章让瞽僧一决优劣,瞽僧嗅余抗生拿的文章后,“忽向壁大呕,下气如雷”,曰:“次真汝师也,初不知而嗅之,刺予鼻,棘予腹,膀胱所不能容,直自下部出矣!”,把考官说成是眼鼻俱“瞎”,庸俗无能,良莠不分的糊涂虫;《考弊司》写闻人生去阴司为一秀才求情,司主虚肚鬼

6、王表面上铁面无私,倡导“忠信礼义”,实则每位考生“初见之,例应割髀肉”,“若于贿者可赎也”,阴间尚且如此,阳世可见一斑,真是“仕途黑暗,公道不彰”等等。作者在这里对黑暗的社会批判是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的,因为这时是作者一生中最艰难最困苦的时期,除贫穷外,考场的失意更让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虽然如此,但他对科举还是念念不忘,难分难舍,心中仍抱有幻想。这种思想在作品中也有表见:《胡四娘》中程孝思初为人抑郁嘲笑,遂发奋读书,后一举成名,众人趋附之《凤仙》中刘若水为岳父冷落,后砥砺奋进,终于考中,遂了“为床头人吐气”的心愿;等等。后期,作者在积累前期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情

7、体验,对社会中的许多丑恶现象已是“洞若观火”,有了很深的了解,虽然他依旧迷恋功名。但已得出“君名淹郁,生非其”的结论,所以作品中出现许多士子对红尘功名看破而归隐的情况,表现出一种清心寡欲、出尘脱俗的思想,并流露出一种无奈而又不甘的心情,其中夹杂着愤恨,丧气,羞愧的情绪。如《贾奉雉》就是这一时期的创作,作品集中描写一位正直士子,他抱定“学者立言,贵乎不朽”的信念,积极参与科举,可事与愿违,多次名落孙山,不得已以“以不可靠人之句,连缀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