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儒家伦理新批判——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批判》

邓晓芒《儒家伦理新批判——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批判》

ID:35723622

大小:463.50 KB

页数:276页

时间:2019-04-14

邓晓芒《儒家伦理新批判——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批判》_第1页
邓晓芒《儒家伦理新批判——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批判》_第2页
邓晓芒《儒家伦理新批判——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批判》_第3页
邓晓芒《儒家伦理新批判——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批判》_第4页
邓晓芒《儒家伦理新批判——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批判》_第5页
资源描述:

《邓晓芒《儒家伦理新批判——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批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儒家伦理新批判(节选)——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批判邓晓芒本书分上篇和下篇。本书上篇收录的是作者跟全国各地学者就“亲亲相隐”的争论文章,在学术界影响很大,有人评论,说这场争论是五十年来国内最有深度的中国伦理争鸣.这场争论是要传于后世的。下篇收录的是对著名哲学家牟宗三误读康德的几篇批评文章,最后收录的是“对毒食品文化泛滥的反思”一文。目录序言:我为什么要批判儒家伦理?上篇一、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评郭齐勇主编《儒家伦理争鸣集》1.对柏拉图《游叙弗伦篇》的一个惊人的误解2.也谈对“亲亲相隐”的历史主义评价

2、3.中西容隐制度的本质区别何在?4.澄清“亲亲互隐”问题上的几个糊涂观念二、就“亲亲互隐”问题答四儒生1.答陈乔见博士2.答丁为祥先生3.答龚建平先生4.答胡治洪先生三、就“亲亲相隐”问题再答四儒生1.再答陈乔见2.再答丁为祥3.再答龚建平4.再答胡治洪四、就“亲亲相隐”问题答林桂榛先生五、关于苏格拉底赞赏子告父罪的背景知识[附录]:1.从“亲亲相隐”之争看新儒家的误区2.对一年多来这场争论的总结性回顾下篇一、牟宗三对康德之误读举要(之一):关于“先验的”1.混淆“先验的”和“超验的”2.“先验对象“的

3、困境二、牟宗三对康德之误读举要(之二):关于“智性直观”五1.“智性直观”辨义2.评牟宗三对“智性直观”的误解3.评牟宗三从康德向中国哲学的过渡三、牟宗三对康德之误读举要(之三):关于“物自身”1.康德的“物自身”靠什么来“证成”?2.对物自身的“去批判化”3.物自身之“积极意义”四、牟宗三对康德之误读举要(之四):关于“自我”及“心”二1.“自我”是否能作用于自身?2.评所谓“自我坎陷”3.评牟宗三对康德自由意志的误解[附录]:对毒食品泛滥的文化反思“文革”结束后,80年代的“新启蒙”是“文革”之后的

4、一次拨乱反正,它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就是抓住了“文革”的反启蒙的实质。那是一个言论相对比较自由的年代,人们的思想逐渐摆脱意识形态的压力,而开始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虽然仍有重重限制,但已接近五四时期启蒙的气氛了。作者简介作者:邓晓芒中国当代哲学家和美学家。在我国哲学界、文学界、思想界享有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研究,是西学东渐一百多年以来,直接从德文全译康德“三大批判”的国内第一人。现为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康德三大批判新译(《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

5、判》)全套书获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奖一等奖。代表性成果有专著11部:《思辨的张力》(获国家教委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奖二等奖)、《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合著,获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奖二等奖)、《黄与蓝的交响》(合著,获教育部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奖三等奖)、《冥河的摆渡者》、《灵之舞》、《人之境》、《灵魂之旅》、《新批判主义》、《康德哲学诸问题》、《哲学方法论十四讲》、《人论三题》等。序言:我为什么要批判儒家伦理?我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批判,可以说开始于80年代后期撰写的《灵之舞——中西人格

6、的表演性》一书,最初的书名叫《表演人生》,完稿于1987年。当时虽然正处于“文化热”和“新启蒙”的颠峰,但却没有哪个出版社愿意出这本古里八怪的书。书稿本是应江西人民出版社的约稿写的,属于《边缘丛书》中的一本,但完稿后出版社突然食言,原计划六本书只出了三本就不出了。拙稿就属于被遗弃的一本,后来通过朋友交到另外一个出版社,但又在编辑手里压了两年多,最后还是不出。直到八年以后,1995年,东方出版社的刘丽华君来武汉大学组稿,把书稿拿去了,但有言在先:印数若不过4000就没有稿费。结果初印5000,当年就加印一

7、万,且加印后的书价从12元提高到16元。出版社赚足了银子,我的思想也开始为世人所知。唯一的遗憾是封面不太理想,而且把封面上的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印错了作者(词是我提供的,但我至今搞不清设计者怎么会把作者改成了“谢逸”)。但词是极好的: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我觉得这正是当时我写此书的心情的写照。在此书未出版之前,我还曾把书中的一节抽出来,以《人格辨义》为题发表于《江海学刊》1989年第3期,并引起了徐

8、少锦先生的商榷:《“人格”有道德涵义》(见该刊1990年第6期),我在同一杂志1995年第3期以《再辨人格之义》予以回复。另一场争论是由我发表于《中州学刊》1992年第2期的《论中国哲学中的反语言学倾向》引发的,南开大学的吴疆先生在该刊1993年3期发表《反语言学,还是超语言学?》一文提出质疑,我则于同年第6期以《“超语言学”与“反语言学”试析》加以回应。从那以来,我与国内或海外对传统文化持维护和保守立场的学者们的论战就没有停止过,比较重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