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的现状及完善

浅谈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的现状及完善

ID:36224296

大小:3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07

浅谈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的现状及完善_第1页
浅谈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的现状及完善_第2页
浅谈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的现状及完善_第3页
浅谈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的现状及完善_第4页
浅谈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的现状及完善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的现状及完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的现状及完善【摘要】我国回避制度从东汉正式建立,南北朝市普遍实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到了清代,已经形成了包括职务回避、地区回避、公务回避在内的完整的回避制度。但回避制度发展到现在,回避制度在现实中却很少用于实践,对于什么厉害关系也没有明确的解释,回避范围窄。本文先综述一下古代回避制度的发展状况,然后阐述公务员回避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使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关键词】回避宗法思想职务公务地区一、古代回避制度的发展回避的本意是“避忌、躲避”。回避是一项比较古老的诉讼制度最早出现于司法审判之中,审判真正永恒的

2、生命基础在于它的公正性。自古罗马一直流行于世的格言:“人不能裁判有关自己的审诉”[1],即要求任何人不得担任自己的当事人案件的裁判者。我国古代回避制度的发展与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相呼应的。回避制度在我国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萌芽确立时期(春秋战国至西汉)。从夏朝开始,经商朝到周朝,实质上都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主要联系方式的宗族统治。到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出现大国争霸、诸侯争雄等社会大变革,宗族内部已不可能形成统一的统治力量,诸国纷纷“招贤纳士”,任用血亲关系以外的人,并以此来衡量一国政治的兴衰。到了汉代,

3、当权者开始把官吏的选拔与政权的巩固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了回避的主张。但东汉的外戚、宦官干预朝政又对回避制度的实行施加了负面影响。发展和成熟时期(魏晋南北朝到唐宋)。魏晋时期,统治阶级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东汉末年朝政弊端对政权的危及。在回避制度上继承了西汉的做法并有所发展,例如由汉代的姻亲回避扩大到一般的亲属回避,规定范围由地方扩大到中央。唐朝建立以后,在经济、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次对公务回避与地区回避作出明确规定。唐代规定,官吏不但不得在本籍任职,而且不许在本籍所在州县的邻县任官,“永泰元年七月诏:不许百姓任本贯临县官,京兆河南府不

4、在此限”[2]。还规定凡职责相连或监临检查的官职,亲族内需要回避。如宰相的儿子不能当谏官,兄弟不能在同省任职。清朝是回避制度的集大成者,在清二百余年间还进行了反复修订。清代康熙十二年规定:“定外任官在籍五百里内者,回避。”并对官员亲属的任官加以限制。如现任三品以上堂官,其子弟不得考选科、道官员。府一级主要官员的本族官员,可在省内调补,但须离开本府。清朝的回避主要包括姻亲的回避、宗室的回避、地区回避、师生故友的回避及官吏幕友的回避。其中清代对官吏幕友的回避是前代所没有的。二、现国家公务员回避制度1993年以来我国全面推行公务员管理,公务

5、员回避制度是国家公务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为了保证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保持清正廉洁,防止因亲属关系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制度,主要包括职务回避、公务回避、地区回避。1、职务回避:职务回避,又称任职回避,是一种任用关系的限制,不允许法定范围内具有亲属关系的人在同一部门或单位任职。国家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隶于同一行政首长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监察、人事、审计、财务工作。任职回避的程序,首先按照回避制度的

6、有关规定进行审核工作;其次是对需要回避的人员进行安排。2、公务回避:是指为了保证国家公务员依法公正执行公务而实行的回避。《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国家公务员执行公务时,涉及本人或者与本人有夫妻、直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人员的厉害关系,必须回避。公务回避是一种强制性措施,回避人要自觉申请。同时,国家行政机关应有相应的行政约束,使回避真正达到目的。3、地区回避:公务员条例规定,担任县级以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不得在原籍任职。地区回避主要是回避原籍,公务员回避根据实际情况,只规定了原籍回避。需要实行

7、地区回避的只是担任县、乡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人员,不是所有公务员,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国家公务员不适用于地区回避制度[3]。三、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存在的问题1、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缺乏必要的程序保障中国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注意吸取西方公务员选拔任用有关程序的规定,即采取公开考试(招录信息公开、招考方式、考试过程公开、考试结果公开)、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4]。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却没有做到,例如公事员测验,分笔试和应聘,虽已向社会公共开放窗口,只有符合测验资历的社会人就能够报考,看似公允、公正、公开。但实际上这"三公"前

8、边还要加上"相对于"的润色词,在面试时,考官的主观因素占很大比重。特别是职务晋升的一些关键程序规定有弹性,如规定“任免由领导集体讨论决定”[5]而领导集体是如何讨论决定,决定过程的程序如何,则未做到可操作性的规定,程序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