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ID:36229108

大小:74.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07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_第1页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_第2页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_第3页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_第4页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编写人:肖江课程中文名称: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Hydrogeology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时数:40学时学分:2.5学分一、本大纲适应专业本大纲适应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阐述地下水形成、赋存和运动的一般规律,目的是建立起水文地质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要求深入理解地下水赋存空间的特征,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运动基本定律,地下水物理化学成

2、分的基础理论,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地下水的动态特征与均衡原理,以及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与环境等相关概念与基本问题。在上述基本知识与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并初步掌握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与思路。三、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述与ppt结合的方式。课程总学时为40,其中理论讲授40学时,在大纲基本内容和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部分教学内容、体系和课时分配,可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和具体条件以及专业所需,适当灵活掌握。学时分配见下表。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序号章次内容学时安排备注

3、学时数讲授实验绪论221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222岩石中的空隙和水分223地下水的赋存444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445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226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447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228地下水系统449地下水动态与均衡2210孔隙水2211裂隙水3312岩溶水3313地下水资源*2214地下水与环境*22合计40400注:表中带“*”号的内容和学时可根据专业需要灵活掌握。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绪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绪言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文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研

4、究内容;了解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概况。重点掌握地下水的主要作用(功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教学内容    §1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2地下水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3水文地质学发展概况重点和难点    地下水和水文地质学的定义;地下水的主要作用。第一章地球上水及其循环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和分布;掌握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理解自然界水的统一性以及气象、水文、地质、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

5、并深刻理解参与自然界水循环的地下水的含意。教学内容    §1地球上的水    §2自然界的水循环    §3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    §4我国水文循环概况重点和难点    自然界的水循环(地质循环、水文循环、大循环、小循环)的概念;影响自然界水循环的气象、水文要素。教学提示    从自然界水的分布及其统一性来认识地下水,重点阐明地球水分的转化是通过循环而实现的道理;蒸发、降水和径流是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岩石

6、空隙(孔隙、裂隙、溶穴)的概念,并掌握相应空隙度的求法;了解岩石中水的各种存在形式;牢固掌握与水分的储容及运移有关的岩石的性质(岩石的水文地质性质)及其相应的定量表达式。深刻理解由抽水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所导致的松散岩石的固结压密现象,使岩石的孔隙度、给水度、渗透系数等参数减小的作用机理—有效应力原理。教学内容    §1岩石中的空隙    §2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3岩石的水理性质    §4有效应力原理与松散岩土压密重点和难点    岩石的空隙性;有效应力原理。教学提示    本章应着重阐明岩

7、石的空隙性与水的储容和运移之间的辨证关系,为含水层和隔水层概念的理解打下基础;结合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松散土层固结压密现象阐明有效应力原理(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为以后学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起的地面变形问题准备理论基础。授课时应配合实验及各种直观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地下水在地质剖面中的分布;掌握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相对性);深刻理解地下水赋存特征对水量、水质时空分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明确按地

8、下水埋藏条件划分的包气带水(包括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和按含水介质类型划分的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的概念及其一般特点。教学内容    §1包气带与饱水带    §2含水层、隔水层、弱透水层    §3地下水分类    §4潜水    §5承压水    §6潜水与承压水的相互转化    §7上层滞水重点和难点    含水层;隔水层;弱透水层;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难点是含水层与隔水层的相对性;潜水与承压水的相互转化。教学提示    本章在深刻理解岩石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