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时期钱币时代特征介绍

各个时期钱币时代特征介绍

ID:36291944

大小:34.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5-08

各个时期钱币时代特征介绍_第1页
各个时期钱币时代特征介绍_第2页
各个时期钱币时代特征介绍_第3页
各个时期钱币时代特征介绍_第4页
各个时期钱币时代特征介绍_第5页
资源描述:

《各个时期钱币时代特征介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实用文案各个时期钱币时代、特征介绍个时期钱币时代、特征介绍[引用2011-11-0705:39:56]各个时期钱币时代、特征介绍公元前21世纪--前2世纪,主要使用于中原地区,后逐步被金属货币取代,单位为“朋”,每拾枚币为“一朋”。在先秦时期贝同时具有币和饰的双重作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直到明末清初还使用贝作为货币,称为“ba(左右结构,左为‘贝’,右为‘巴’)”。天然海贝公元前11世纪,产于海滨,因其坚固美观,便携带,又能计数,而逐步演变为实物货币。人工贝类(石贝)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商周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货币的需求

2、量不断增大,为弥补自然货币流通不足而仿制的玉贝、骨贝、陶贝、石贝等,被统称为人工贝类货币。它们形态大抵仿照自然海贝,其交换价值,约等于或稍低于天然货贝。人工贝类(骨贝)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人工贝类(玉贝)人工贝类(陶贝)铜贝公元前11世纪包金贝标准文档实用文案公元前11世纪,商代中晚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掌握了冶炼技术,于是便出现了金属贝类货币。形仿天然海贝。有金贝、银贝、铜贝等。用青铜浇铸的无文铜贝,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金属铸币。先秦货币平肩弧足空首布成色年代:春秋早中期形制特征:平肩、裆部呈弧形,銎(音穷)长,有穿孔,銎

3、内一般留有寒。面文铸有干支、数目、天象、地名、事物、阴阳五行、方位、吉语等。币材多为青铜。尖足平首布成色年代:春秋早期。战国赵铸币。耸肩、方裆或弧裆、尖足。以一jin(左右结构,左为‘金’,右为‘斤’)、半jin(同前)二等纪值分别称为“平首尖足大布”,“平首尖足小布”。面文为城名,部分小布面文有“半”字。背文一般为数字。体轻薄。币质为青铜。三孔布成色年代:战国后期战国后期钱币。按背文分大小两式。圆首、圆肩、圆裆、圆足,首及两足各有一圆形穿孔。面文多为地名,背文有纪重和纪值文字。大者背文“一两”,小者背文“十二铢”(半两)。锐锋

4、刀成色年代:春秋晚期。又称针首刀。是尖首刀的一种特别形式,首部尖细如针,钱文多为抽象符号。截首刀成色年代:战国早期。以尖首刀截首而成,基本与尖首刀相同。直刀标准文档实用文案成色年代:春秋战国之交。战国中晚期中山国、赵国铸币,也称圆首刀或平首刀。刀身直或略带弧形、圆首,柄面多有二直线,体型轻薄,其中“yan(内外结构,外为‘门’,内为‘言’)阳”(今陕榆)小直刀尤为薄。除“甘丹”“白人”“成帛”有背文,其余背多平素。圆孔圜钱成色年代:战国中晚期。战国中晚期铸币,外圆、孔圆、背平素,面背间有拔模斜度,因此背径大于面径,背孔小于面孔,

5、边缘常残留火口。多数面背无廓,少数品类正面有廓。大篆文,行粗放。青铜质。主要流通于秦、赵、魏故地。方孔圜钱成色年代:战国后期。战国后期秦、齐、燕等国铸币。外圆孔方,或有廓或无廓,为后世方孔圆钱之祖。含有“半两”、“两甾”、“文信”、“长安”、“yi(左右结构,左为‘贝’,右为‘益’)化、yi(同前)四化、yi(同前)六化”、“一刀、郾刀、郾四”等品类。秦汉货币秦半两成色年代:公元前336--221年。秦灭六国后,以秦币为全国货币,秦半两成为与上币黄金对称的下币,铸行全国。秦半两与前述先秦半两相比,其面文高而狭长,略呈弧形。外形是

6、外圆孔方,面背无廓,形制与钱文精整。榆荚半两成色年代:西汉早期。因形如榆荚,称为“荚钱”。“荚钱”一般甚为轻薄,轻重不一。三铢成色年代:建元元年标准文档实用文案武帝建元元年铸行,建元五年行止。三铢钱面有外廓,重如其文,背平素。三铢是古代货币史上第一枚以“铢”命名的方孔圆钱。武帝五铢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含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横廓,四决文等不同形式。轮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铢开创了七百三十九年铸行“五铢”钱的历史,成为中国古代“铢两制”铸币的主流。一刀平五

7、千成色年代:公元7年。即“错刀”,又称“金错刀”。王莽居慑二年(公元7年)铸。“其环如钱,其身如刀”,环面“一刀”直读,阴文错金,刀面“平五千”三字为阳文,篆书。以一当五千五铢。“一刀平五千”铸制精美,为历代“收藏家”所重。栔刀五百成色年代:公元7年。王莽居慑二年(公元7年)铸。“环如大钱,身形如刀”,环面铸阳文“栔刀”二字,刀面铸阳文“五百”,篆书。“栔”能通“契”。以一当五百五铢。“栔刀五百”刀廓深峻,铸文精美。东汉前期五铢成色年代:公元40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采纳马援建议开始大铸行。面文特征是“金”字头较大

8、,“五”字交笔更弯曲,“朱”字头圆折,竖画两头较细。铸造较为规整。剪边五铢成色年代:东汉晚期又称“錾边”五铢或“剪轮”五铢,指边廓连同部分钱肉均被剪去或錾切的五铢钱。无外廓,“五铢”二字残留偏旁。董卓五铢标准文档实用文案成色年代:公元190年。东汉末献帝初平元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