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理论与肾病临床

中医经典理论与肾病临床

ID:36335325

大小:425.00 KB

页数:52页

时间:2019-05-09

中医经典理论与肾病临床_第1页
中医经典理论与肾病临床_第2页
中医经典理论与肾病临床_第3页
中医经典理论与肾病临床_第4页
中医经典理论与肾病临床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经典理论与肾病临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经典理论与肾脏疾病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肾病科张秋林一、中医肾脏的生理功能肾的位置:“腰者,肾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肾有两枚……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明张景岳《类经图翼》)“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难经》--肾为气之根,肾寓元阴元阳之理论基础。-----肾脏的病变,会有腰部的症状。一、中医肾脏的生理功能生理功能:“肾者水脏,主津液”,“肾者主水,受五脏六府之精而藏之。”“肾藏精与志”水液代谢、藏精气(先

2、后天之精)一、中医肾脏的生理功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一、中医肾脏的生理功能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

3、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气在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等生理过程中的作用。一、中医肾脏的生理功能与其他脏腑、组织的关系:“肾生骨髓”,“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肾合膀胱,……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属膀胱”一、中医肾脏的生理功能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2.肾主水液3.肾主纳气。主骨生髓最根本的是:藏精气:先、后天之精;元气(元阴元阳)主水、纳气:靠藏精气的作用完成肾宜“藏”而不宜泻一、中医肾脏的

4、生理功能鉴于此:肾的病变,虚证为主,实者也是因虚致实。“河堤”理论:中医肾脏好比“河堤”,河堤坚固,河水不会泛滥,河堤不固,甚至崩溃,洪水泛滥(肾虚水泛----水肿、精气外泄—蛋白尿、血尿)因此,补肾固精是肾病的根本治法。二、中医肾病的病因病理病因:1.风:“风者,百病之始也”;“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腑,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5、“病生在肾,名曰肾风”《素问》“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畏风”《金匮要略》二、中医肾病的病因病理肾风——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急性肾炎综合征”2.寒:“阴胜则阳病”《素问》“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伤寒论》“湿化寒而阳愈虚,阳虚则真火内败,寒湿更蓄积而不清。”寒湿之邪伤肾,以致肾阳衰惫,造成肾着、肾泄(五更泻)、肿胀、痰饮、痞满等病变。二、中医肾病的病因病理3.湿:湿性粘滞、重浊、伤阳气、阻滞气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水肿,下肢明显;“湿气先伤人阳气,阳气伤不能通条水道,如水

6、道下流淤塞,上流之泛滥比为水灾。一旦水退,干旱从之,一能使人真阴不能生长,而耗阴液。”《宣明论方》(金.刘完素)“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生湿病。”《湿热病篇》薛生白“湿土之气同类相招,故是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伤寒本旨论》清.章虚谷——这就是为何湿邪难祛。提示健脾燥湿同举二、中医肾病的病因病理“湿盛则濡泄,甚则水肿跗肿。”《素问》湿遏郁热——慢性肾病不同阶段多兼湿邪或湿热之邪。二、中医肾病的病因病理4.毒:毒有内外之分,有湿毒、热毒、火毒、痰毒、浊毒之别。脾肾受损,二便失司,三焦气

7、化严重障碍,分清别浊功能减退秽浊溺污不得外泄,蓄积于体内,蕴积于血衰败脏腑二、中医肾病的病因病理5.痰浊——“百病多由痰作祟”。“人之病痰者,十有八九”(金元.朱震亨《医述》)。“肾者水藏,主津液”,“肾者,胃之关也”“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肾、脾胃(肺)功能失常可成痰痰浊是蛋白尿、慢肾衰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凡病百药不效……痰也”——慢性肾病难愈二、中医肾病的病因病理6.瘀血——离经之血及阻滞于血脉和脏腑内的血液气虚血瘀、气滞血瘀、血寒致瘀、血热成瘀“血不利则为

8、水”《金匮要略》“瘀血化水,亦发水肿”唐容川《血证论》蛋白尿:脾肾功能失调,脾不统摄,清气下陷;肾失封藏,精气外泄。瘀血阻于肾络,精气不能流通,壅而外泄,则精微下泄而成蛋白尿二、中医肾病的病因病理7.饮食不节:饥饱失常、饮食偏嗜、食物中毒(药毒)食物、药物引起的肾损害:直接毒性作用、过敏反应和梗阻性肾损害(磺胺、尿酸)“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