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对局地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忠县拔山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土地整理对局地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忠县拔山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ID:36352800

大小:3.65 MB

页数:59页

时间:2019-05-09

土地整理对局地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忠县拔山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_第1页
土地整理对局地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忠县拔山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_第2页
土地整理对局地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忠县拔山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_第3页
土地整理对局地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忠县拔山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_第4页
土地整理对局地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忠县拔山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土地整理对局地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忠县拔山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土地整理对局地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忠县拔山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姓名:亢远飞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土壤学指导教师:魏朝富20080601摘要土地整理对局地景观格局的影响——以重庆市忠县拔山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土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亢远飞指导教师:魏朝富研究员摘要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地表综合体,实质上这些不同的生态系统经常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土地利用或土地覆被类型。因此.景观格局主要是指构成景观的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形状、比例和空间配置。景观格局的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热点问题之~,是自然和人类共同作用的结果。并

2、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农业活动在景观格局中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农田景现格局的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之一,是人类决策的结果。目前正陆续开展一些有关区域十地利用变化的研究项目,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热带雨林区、黄土丘壑区、经济发达区,很少涉及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西南部匠陵地区地块破碎,中低产田士多,人地矛盾尖锐,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土地整理是人为的、强制性、时效性强的一种干扰,能在短期内对农田生态系统及景观格局产生剧烈影响,通过改变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景观结构,使得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均有所增加。本文利用土地整理项目区重庆市忠县拔山镇为代表来研究土地

3、整理项目三大:[程对景观格局的影响。获得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主要以水田和早地景观为主,耕地景观是基质。渠系、道路景观是廊道,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不均,景观要素破碎化程度差异明显。耕地是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类型,是研究区生态系统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基质,。’i研究区总面积的82.43%。早地和水田要素景观破碎度最高:居民生活用地都以单家独户的形式存在,数量多、斑块面积小、斑块形状相对规整且分散分布;林地景观斑块在研究区分布不均匀,斑块形状差异大、斑块面积差异大,斑块破碎化程度高;耕地景观要素斑块形状不规则,边缘带大,耕地有效面积小,为土地整理提

4、供良好的现实基础。(2)土地平整工程实施后,田块形状简单且规则,破碎度降低,面积增大,形状更加适宜丁农作物的耕作。早地斑块在坡度较大(斑块位于15-250旱地台面)处受人为干扰强烈:在坡度较陡处,斑块面积虽小,但形状之间的差异人,而坡度较小(斑块位于6_150旱地台面)处,斑块面积大,但斑块问形状的相似性较强。土地平整I:程不但对田面进行平整,加之整体的规划——合并原有破碎斑块数量随坡度级增加而增多,使得各坡度级田面坎长均有所增加.有效地增加了田面的长度.故斑块面积增加。_水田景观要素斑块儿何形状简单,斑块人小标准差(脚)和斑块面积变异系数(册c叼

5、也很大,水田受地形影响强烈。十地平整I.程实旅厉,水田斑块的形状比较简单且规则,规律性强,l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人为干扰迹象明显,表明土地整理工程短时效性和强制干扰性。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农田景观原有格局,有利于农业生产,单位斑块的面积增大,斑块边界的复杂弯曲程度降低,斑块的形状趋于规则.便于规模化种植,降低了劳动成本,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3)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对原有坡面水系影响显著,鹰道特征明显.对农田景观格局的影响在O—m范围内最显著,4m以外范围内,影响则随距沟渠中心距离增大而减小。以沟渠为中心制作缓冲带,缓冲带切割农田景观斑块得到斑

6、块分维度(Du’D)、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度(』聊k嘞>随着缓冲带距离的增加呈现降低趋势,表明干扰随距离增加而减小;斑块密度(PD)、景观破碎度(c)随着缓冲带距离的增加呈现降低趋势,表明灌溉渠系的修建对于农田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新建渠系为中心.向两侧呈现递减趋势。沟渠新建是一种强烈人为干扰,使得水资源平衡分配,调节径流.改变了原来水系分配状况,规划后的水系分维度为1.3661,沟渠密度较好,沟渠密度平均值为:31.71m,hm2,渠系连通度较好,研究区内渠系廊道体系健全,耕地的灌溉保证程度和排洪能力较好,为士地整理项目区建成优质农田产区提供有效保证。

7、(4)田间道路工程实施后,道路廊道特征明显,成网分布,对农田景观格局的影响随距道路中心距离增大而减小。新建道路对沿线景观格局的影响符合以新建路为中心,向两侧呈现递减变化的规律。根据交通干线的聚集和发散作用可知,田间道路沿线土地利用的随距道路距离的增大而衰减,缓冲带内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D也随距离增大而衰减;生产路的修建对土地利用状况的影响均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小。道路的宽度决定其对农田破碎度的影响程度,但影响最为显著的区域并不是直接接近道路本身的区域。田间道路在O.25m范围内影响剧烈,生产路在O.5m范围内影响剧烈。规划后道路密度较高.占廊道总长度

8、比例达65.18%,道路密度平均值为:60.26m衄一,环通度由23.81%提高到30.92%,连通度由之前的49.3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