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视角下的旅行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

文化研究视角下的旅行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

ID:36658957

大小:457.3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3

文化研究视角下的旅行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_第1页
文化研究视角下的旅行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_第2页
文化研究视角下的旅行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_第3页
文化研究视角下的旅行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_第4页
文化研究视角下的旅行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化研究视角下的旅行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5年第2期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2015,№2总第48期RussianLanguageLiteratureandCultureStudiesSerial№48文化研究视角下的旅行:《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皮野(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济南250100)提要:在文化研究视角下考察《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就是在追溯俄罗斯旅行文化典范的兴衰踪迹,就是在探讨悲观与进步、期望与实现之间现代冲突的复杂性。旅行命题还是一个行为主体重新确认自我身份的命题。在外部世界危机四伏的语境中,小说主人公韦涅奇卡以一己之身份建构体现了对国家(民族)文化身份的忧患和迷茫。关键词:旅行

2、;身份;《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中图分类号:I512.07文献标识码:A1引言研究20世纪俄罗斯文学,特别是重估20世纪下半叶俄苏文学价值,当代作家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1938—1990)及其小说《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1970)是不能不提及的。1988年,他们炫目地回归母语文坛时,评论家们曾担忧,这也许只是一颗划过天际、“与众不同的流星”。(Лакшин1989:225)事实上,在小说问世后几十年间的传播中,近乎融合的作家本人及其同名主人公不但没有转瞬即逝,反而逐步演绎为每一个细部都为文学艺术添砖加瓦的“韦涅奇卡神话”。“韦涅奇卡”的同胞们举办各种活

3、动怀念这位被慢待了的兄长:追授西尼亚夫斯基文学奖,建立专门的网站,连续举办叶氏文学节和文学沙龙,在作家的故乡、在莫斯科都矗立起纪念碑,举办马拉松纪念活动。《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已经出现了同名的电影、剧作,甚至还出现了行驶在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铁路线上的纪念列车,与作家同名的小说主人公的雕像也出现在莫斯科米乌斯基广场……这一切不禁让人想起1990年作家去世后新浪潮诗集上的献辞:“我们都出自彼图什基”。“没有(韦涅•叶罗费耶夫)这个人物,就无法想象60—80年代的文学进程”。(Скатов1998:480)列伊杰尔曼与利波韦茨基合著的《当代俄罗斯文学》认为,《

4、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是“20世纪70—90年代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最重要的艺术和哲学宣言”。(Лейдерман2003:267)如今,这部已经被翻译成世界上30多种文字、“犹如《圣经》般的符号”(张建华2002:291)被俄国的后现代主义者们所推崇的小说和它的作家一起成为当代文学经典。显然,“叶罗费耶夫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现象,它同时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逐渐融为一体的作家与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已经成为当代俄罗斯社会的一个超级文化符号,也在大众心理上投下种种迷思,“韦涅奇卡”的符号价值也早已超越了其文学价值而成为被仔细研读的社会文本。当下,该现象被

5、视为“异样文学”(新浪潮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非官方文学”和“地下文学”的典型案例被广泛研究。58正是在大众欣赏、文本细读和学术研究中,人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是一部主题如此众多、内容极端庞杂的文化文本,它不仅涉及诸多从古到今的俄罗斯文学和世界文学艺术,而且还“与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宗教、人类文化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密切相关”。(张建华2002:291)作家叶·波波夫为《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作的序言中给21世纪的年轻学者们开了一份可供博士论文选题的不完整题目清单:维涅季克特和基督,维涅季克特和官方意识形态,维涅季克特与

6、犹太人……维涅季克特与持不同政见者,……与左派、与右派、与中间派,……维涅季克特与代际更替,与作者同名的小说主人公……俄罗斯特色的文学功能论在间接地提醒世人:要充分考量《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所承担的哲学功能、历史功能乃至其他——因为“文学在俄国,继而在苏联是我们的全部”,它“聚蓄非文学所固有的、却为社会所必需的种种功能”。(伊万诺娃2000:167)这样一种复杂状况预设了在文化的整体格局中理解和阐释《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的前提。正是基于此背景,我们将叶氏小说置于宏观的文化研究视角下——为该文本提供与之并肩同构俄罗斯文化的重要他者,恢复该作品与其他文化子系

7、统之间的紧密关联。当然,更是为文学与其他文化样式的相关性跨学科研究提供操作空间。因为“艺术同样也是内在地具有社会性:艺术之外的社会环境在从外部作用于艺术的同时,在艺术内部也找到了间接的内在回声。……‘审美的’领域,如同法律的和认识的领域,只是社会的一个变体。”(巴赫金1998:80)美国“文化诗学”的首席代表格林布拉特在他《文艺复兴自我塑型》一书中提出,“文化诗学”的“中心考虑是防止自己在永远封闭的话语之间往来,或者防止自己断然阻绝艺术作品、作家与读者生活之间的联系……对文学文本世界中的社会存在以及社会存在之于文学的影响实行双向调查”。(蒋述卓2005:

8、80)2旅行视角:从莫斯科到彼此图什基确切地说,可以把小说《从莫斯科到彼此图什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