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传播学]传播学100个名词解释

(最新)[传播学]传播学100个名词解释

ID:36679892

大小:83.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5-13

(最新)[传播学]传播学100个名词解释_第1页
(最新)[传播学]传播学100个名词解释_第2页
(最新)[传播学]传播学100个名词解释_第3页
(最新)[传播学]传播学100个名词解释_第4页
(最新)[传播学]传播学100个名词解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新)[传播学]传播学100个名词解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传播学100个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

2、识的广大受众。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

3、、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

4、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14、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15、“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16、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17、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18、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

5、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19、马莱茨克的传播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传者方面,记者编辑都有主动性,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感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者一样,受者也有复杂的背景:个人层面、组织组织层面、社会层面

6、。20、归纳: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21、演绎: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22、抽样调查法: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23、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的区别随机抽样:使总体中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的抽样形式。非随机抽样:调查目的仅是对问题做初步探索,获得研究的线索和提出假设,而不是由样本推论总体,采用的抽样方式。24、内容分析: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

7、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特点:①客观性。②系统性。③定量性。④显性内容。25、皮亚杰、托尔曼、斯蒂芬森的个人功能学说:传播的个人功能,可以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社交性的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实际上是在和对方交换意见。自我中心性的“谈话”则是在对他自己“谈话”,或者是为了同恰好在那里的任何人发生联系而感到高兴。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有很多传播是属于工具性的行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传播行为既有目的性,又有认知性。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林

8、认为,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完成任何事情而仅仅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而对某些导致行动的传播则贬低为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可归入受众研究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之中。他把传播的功能和受众关注传媒的动机看做是一回事,是不妥当的,个人动机只是一种主观的愿望。26、个人的社会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