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汉画像石“建木”等形象的文化意蕴

南阳汉画像石“建木”等形象的文化意蕴

ID:36858388

大小:279.9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6

南阳汉画像石“建木”等形象的文化意蕴_第1页
南阳汉画像石“建木”等形象的文化意蕴_第2页
南阳汉画像石“建木”等形象的文化意蕴_第3页
资源描述:

《南阳汉画像石“建木”等形象的文化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1卷第6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1.31No.62011年11月AcademicForumofNandu(Journalofthe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Nov.2011南阳汉画像石“建木”等形象的文化意蕴李小白(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南阳汉画像石中“建木”、“蜥蜴”是常见的形象,“嫦娥会玄武”是特有的题材,然而有关它们的文化解读却存在着一些谬误。“女娲伏羲图”中既有代表长生的“灵芝”,但是也有代表升仙的“直茎伞盖”的“建木”。虽有许多“人面蛇身”的女娲像,但这决不能代表“人面鲵身”像的文化内涵。“嫦娥会玄武”画像

2、主要是表现祈求生活风调雨顺的意思。究其原因,是研究者对于楚地神话以及楚地的民俗、民间信仰在汉代文化兼容背景下所发生的变化认识不足。关键词:南阳;汉画像石;建木;蜥蜴;嫦娥会玄武;形象中图分类号:K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320(2011)06—0030—03南阳汉画像石以出土数量最多、内容丰富多彩而著至秦汉时期,随着文化的融合和家庭观念的根深蒂固,女称,其雄壮恢弘的气势、张扬奔放的个性完美展现了两汉娲、伏羲逐渐成为~对主宰人类生命、生殖繁衍的夫妻时期帝国强盛、浪漫、进取的情怀,吸引了众多学者进行神。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代典籍中找到线索。许慎的研究。然而由于中国神话自产生以来

3、就具有的不系统性《说文解字》卷十二说:“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和深受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双重影响的南阳地域文化的复也。”¨1]”郭璞注《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说:“女娲,杂性,使一些研究对汉画像石的图像解读不准,甚至出现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_(《淮南了错误。本文就实地调查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辨析。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一、女娲、伏羲神话中“建木”与“灵芝”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女娲”、“伏羲”是南阳汉画像石中常见的题材,通常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4、’这些典被命名为“女娲伏羲图”。“女娲伏羲图”画面一般为:蛇籍当中主要介绍了女娲身份与丰功伟绩,压根没有提到身交尾,人面对峙,两人手持一株仙草。一些学者把仙草伏羲的事情,显然伏羲的资历比女娲浅得多。关于伏羲,解释为“灵芝”,并将此类题材中的植物均当作“灵芝”解各类典籍中又记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读为表示“长生”的意思。如南阳汉画馆陈列的“女娲有记作“牺皇”、“皇羲”、“太吴”、“包橇”、“伏牺”等。图”,画面上仙草明显非“灵芝”形状,简介中亦解释为“一《列子·黄帝篇》载:“庖牺氏、女娲氏⋯⋯有非人之状,而手执灵芝”。有大圣大德。”_4J(’开始把伏羲和女娲联系在一起了。

5、需要指出的是,南阳汉画像石中另有一类“女娲伏羲实际上真正有明确文字记载女娲和伏羲为夫妻的,是来图”,画面上人物手持仙草与寻常所见的“灵芝”形状大不源于楚地的神话传说。1942年,长沙东郊子弹库的王家一样。如馆藏于南阳汉画馆的一方“女娲伏羲图”。该图祖山一座楚墓出土了一些战国时期楚帛书,帛书的甲篇长160cm,宽33cm,于2O世纪80年代在南阳市郊区出完整记载了关于伏羲、女娲的另外一种神话,据董楚平先土,为东汉作品。图中的伏羲、女娲均为人首龙躯,上肢生的研究和解释转录如下:“日故古大熊包戏,出血口雨为人的两臂,下肢为龙的两爪,下身有鳞甲,都有一条长走(震),居于睢口。劂口f鱼鱼,口口口女。梦

6、梦墨墨,长的尾巴,相向交尾而立,两人各抱一株直茎无叶、顶如亡章弼弼。口每晦水口,风雨是于。乃取口口子之子,日伞盖的仙草。再如南阳市邱先生收藏的“女娲伏羲图”,女娲,是生子四。”"这篇神话是有别于其他女娲、伏羲神画面内容与该图近似。一些专家也把这种仙草解释为话的又一个故事系统,具有很明显的楚地域文化色彩。“灵芝”。本人认为,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另外,同样属于南方的三苗民族,有一个故事传说:女娲首先,从南阳汉画像石中有关女娲、伏羲题材各种内和伏羲原为兄妹,后来为了繁衍人类,就结为夫妻。从这容看,此类神话内容表现形式有三种:单体女娲像、单体些资料当中可以发现,伏羲、女娲成为夫妻神的神话应该伏羲像和女

7、娲、伏羲合体像。其中单体女娲像占大多数,是父系社会以后的事情,且地域文化特征明显,而南阳汉这符合神话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因为在最初的原始神画像石中从单体女娲、伏羲像到合体像兼有的实事,恰恰话中,女娲与伏羲原本是两个互不相关的神人,到了战国反映了汉代大一统文化的兼容的时代特点以及女娲、伏收稿日期:201l一06—28作者简介:李小白(1991一),女,河南省南阳市人,主要从事汉画像研究。2011年第6期李,J、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