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游汉字王国》PPT课件

《傲游汉字王国》PPT课件

ID:36886963

大小:47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5-10

《傲游汉字王国》PPT课件_第1页
《傲游汉字王国》PPT课件_第2页
《傲游汉字王国》PPT课件_第3页
《傲游汉字王国》PPT课件_第4页
《傲游汉字王国》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傲游汉字王国》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傲游汉字王国目录1、汉字的来历2、汉字的演变3、汉字的字体8、谐音笑话5、对联6、字谜7、歇后语4、汉字的故事《世本》、《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古文献,都说汉字是在黄帝时代由仓颉、沮诵两人创造的。许慎《说文解字》试图作出比较圆通的解释,认为伏羲作八卦“以垂宪象”,启发人们根据不同事物去作不同的符号。神农氏时代“结绳而治”,但庶事繁多,终于不能满足。在黄帝时代就出现了仓颉,,“见鸟兽蹄选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并说仓颉初造书契时,“依类象形”谓之文,后来形声相益谓之字。经过长期演迸发展,总结成构成汉字的六种方法,称为“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2、。《元命苞》则说,仓颉仰观星象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甚至手掌纹路等,都是他据以创作文字的基础。在近代文字学建立以前,《说文解字》有关汉字起源的学说,无疑是最权威的。’  然而,《尚书孔传》和《拾遗记》则说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文籍也在他那个时代兴起,这显然要比黄帝时代早得多了。·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经学六变记》提出另一种看法,认为汉字实际上是孔子亲手制定的。幸好此书流传不广,而且用—骨文的发现迅速粉碎了这种神化孔子的说法;甲骨文韵设现也动摇了《说文解字》有关文字起源酌传说:对传说的“六书”理论也提出了各种质疑。  随着仰韶文化陶器记事符号的发现,不少专家认为那是具有汉字性质的符号。

3、根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中出土了一大批带有记事符号的陶器,有些确实非常接近于文字,特别是大汶口文化陶符等图形被释读为斤、戌、炅、炅山或斧、锛、旦等,于是人们认为中国文字起源于陶器刻符。然而,平心而论,现有陶符接近汉字的还不多,而且能释读的更少,汉字起源于陶刻符号的结论似乎过早,不过陶刻符号的发现和释读,毕竟使人们看到了解决汉字起源问题的曙光,人们寄希望于有更多的出土资料和更多的研究成果。汉字的来历返回汉字的演变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4、“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到了宋代,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5、,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后来,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

6、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返回汉字的字体1甲骨文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

7、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2大篆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3小篆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