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3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3

ID:36955874

大小:3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03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3_第1页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3_第2页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3_第3页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3_第4页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3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关于“话题探究”本节探究的话题是有关原始素材转换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罗中立的油画《我的父亲》是如何由原始素材转换成作品的?这对我们的写作素材转换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先探究第一个问题,《我的父亲》是怎样产生的。根据作者自己的介绍,这一素材是作者从“一位守粪的农民”身上发现的,也就是在生活中直接发现的。表面看来,这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偶然发现,受到触动,迸发灵感,创作出杰作。但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问题并不如此简单。“除了我平常对农民的了解、接触之外”,这话虽然好像不经意地

2、在文章的开头一笔带过,但我们却不能轻易放过去,因为这里很清楚地说出了作者之所以能发现并转换素材的主观原因。试想,一个与农民从不接触,对农民一点也不了解的人,能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和关注农民的兴趣吗?这样的人即使遇到了相同的农民人物素材,也不太可能由此开始继续观察并在观察中不断调整视角,不断发现“意义”,不断使自己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升。倘若如此,这幅画就没有产生的可能了。所以,这表面的偶然中蕴藏着深层的必然。这一点,是作者能够敏感地发现素材的至关重要的主观因素,也可以说是作者发现素材必备的心理基础

3、。具备了这样的心理基础,作者就会带着极大的关爱之心去接触素材,去发掘素材,去发现素材的种种细微之处:“他在雪水中僵硬的动态”,“他呆滞、麻木的神态”,“一双牛羊般的眼睛”,这些就构成了作者对原始素材的“中心印象”;作者“心里一阵猛烈的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狂乱地向我袭来,杨白劳、祥林嫂、闰土、阿Q……生活中的、作品中的人物都乱糟糟地挤到了眼前”,这说明作者已经受到了深深的触动,感情的波澜涌动起来。于是,作者迸发出了“要为他们呐喊”的创作冲动。至此,一部画作即将产生的情感心理基础已经具备了。

4、但是,“画了守粪农民,以后又画了一个巴山老赤卫队员的农民,最后才画了《我的父亲》”,发现最初素材并受到触动之后,紧接着还需要让自己的原始“触动”不断发酵、蒸馏、过滤,还需要理性认识的不断调整变化,还需要“立意”的不断升华,最后才能创作出理想的作品,才能达到素材转换的完美境界。正是因为经过了上面所说的这样一种曲折复杂的过程,油画《我的父亲》才如此真切地画出了中国农民“牛羊般的慈善目光”,“皮肤的抖动”,“特有的烟叶味和汗腥味”,“沉重的喘息和暴跳青筋下血液的奔流”,“细小的毛孔里渗出的汗珠”,“干裂

5、焦灼的嘴唇”,“仅剩下的一颗牙齿”等外在形象,才如此深沉地表现出中国农民父亲“淳厚、善良、辛苦”的内在神韵,才具有如此逼视人的魂魄的艺术震撼力!结合以上油画创作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第二个问题:这一典型事例对我们写作素材的转换有什么启示?“知识导引”里已有了具体概括,这里再强调几点:其一,作者在受到素材“触动”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其二,作者要善于通过“中心印象”去发现并挖掘素材的内在“意义”。其三,作者心中的“立意”要在不断的调整中,使素材得到不断的深化,让素材表现的“意义”不断升华,最终

6、表现出深刻的文章旨意。绘画如此,写文章也是如此。“知识导引”的解读与处理什么是素材?一般认为,素材就是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素材”一旦进入文章之后就成为“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从作者得到素材的不同途径来看,素材又可表现为直接的事象材料(如生活中的现象)和间接的符号材料(如图文资料)。广义的素材可以泛指客观大千世界里的一切事象,真可以称得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从写作过程本身来看,选材是写作的第一道程序。所以,在素材的转换使用问题上,我们应该着

7、重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首先,面对丰富多彩的素材,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善于通过自己的“中心印象”去发现素材的内在“意义”,而且这里的“意义”与自己文章的“立意”应该是和谐相通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由原始“素材”到文中“题材”的转换,才能真正将这些零散破碎的材料引入文章并使之成为文章的有机部分。也正因为这样,素材一旦被作者有目的地纳入文章后,会发生原本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会产生难以预测的重大作用。这可以说是一条素材转化的基本原则。比如,发现一位普通“守粪农民”这一素材时,画家罗

8、中立正是通过“守粪农民”那“一双牛羊般的眼睛”这一“中心印象”而发现了中国农民的“淳厚、善良、辛苦”的“意义”,才深受触动;进而产生了“我要为他们呐喊”的“立意”冲动,从而创作了这幅令人震撼的油画。而针对油画《父亲》这一素材,“例文一”和“例文二”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感触,之所以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主要原因就在于两位作者各自的视角不同,发现的素材“意义”不同。在引导学生进行“素材”转换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素材”的丰富多彩的“意义”或非同寻常的“亮点”,并以此为“切入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