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0强化城镇发展的人才支撑(2)

20100520强化城镇发展的人才支撑(2)

ID:37273436

大小:3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0

20100520强化城镇发展的人才支撑(2)_第1页
20100520强化城镇发展的人才支撑(2)_第2页
20100520强化城镇发展的人才支撑(2)_第3页
20100520强化城镇发展的人才支撑(2)_第4页
20100520强化城镇发展的人才支撑(2)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00520强化城镇发展的人才支撑(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强化城镇发展的人才支撑市委组织部研究室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实现城镇产业发展的升级转型需要大批各领域各行业的领军人才发挥支撑、保障乃至引领作用,强化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力、提高产业升级中的引导力、激发创业创新中的活力、提升科技进步中的贡献率,把人才竞争优势转化为城镇产业发展优势。近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全市人才总量和素质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增强,为推进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截至2009年,我市人才总量约达20.84万人,占全市

2、总人口的16.37%,比十五末增加3.46万人,增幅为19.91%,其中,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37名,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名,“马鞍山市优秀专家”109名,“马鞍山市优秀人才”22名。同时,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才队伍建设也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人才队伍总量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72005-2007年,我市GDP增长迅速,增幅达46%。同期,我市人才队伍增幅为19.91%,全市人才总量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市GDP的增长速度,与全市经济增长不相适应。人才密度明显低于发达地区水平。与长三角发达城市相比,我市人才的密度仍处于低水平状态

3、,以2005年为例,我市为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才700人,在省内居于前列,但与江苏无锡市(900人)、苏州市(780人)相比差距明显。人才分布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存在差距。第一产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难以适应打造“绿色食品基地”对人才的需求。相比我市66万农业人口,37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实用人才仅有5327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4%,农村实用人才严重短缺。第三产业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金融等领域,其他领域尤其是休闲旅游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奇缺,层次不高。人才竞争力不够强,高层次人才队伍老化严重。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两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至今空

4、白,享受政府特贴专家和市优秀专家大多已经退休,在职的仅有88名,影响和制约了我市科技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人才创新创业环境还不够优化,高层次人才仍然存在流失现象。受城市体量、发展程度、产业结构和政策支持影响,我市在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方面还缺乏重量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业的政策体系和机制尚不健全。为适应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需要,我们建议实施“人才集聚”工程,7以人才集聚支撑和引导产业集聚,服务我市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为,人才集聚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支撑,产业集聚必然同时包含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态资本的集聚。同时,人才集聚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引力。传统经

5、济形态下,产业集聚更多地倾向于物质、地理条件优势区域。知识经济条件下,产业集聚更多地倾向于人才、制度条件优势。具有人才优势的地区是产业转移集聚的重要吸引因素。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实施“人才集聚”工程主要要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要加强人才集聚载体建设。城镇发展人力资本存量应与其他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人力资本之外的其他诸多要素形成对人力资本的承载力不够,则会造成人力资本的边际效益递减。江苏省无锡市近年来大力实施530计划,所辖各市、县共建立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创业园、科技孵化园等高层次人才创业园29个,平均每个县(市)拥有3个人才创业孵化园区,为人才集聚提供了有力的载体支撑。城镇

6、对于人力资本的承载力由物质资本、技术与信息存量和获取渠道、内外部制度环境等因素决定,只有首先进行城镇的人才集聚载体和平台建设,才能使人才集群获得发挥效能的环境,因此,人才集聚载体建设战略实施人才集聚战略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我市确立的“1255”城市发展战略和“6653”7产业体系分别从城市环境和产业两个方面为人才创业提供了大环境。加快上述战略的实施,一方面能够引进人才,同时,引入的人才也会促进上述目标的实现,从而形成人才战略与城市发展战略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人才集聚的具体载体建设,通过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创办产学研中心、科研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创业园区建设等,以园区为依托

7、,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整合资源、集中扶持为手段,努力加强人才集聚载体建设。二是要创新城镇人才集聚模式。从实践来看,目前各地在人才引进上主要采取的是政府促进型人才集聚模式。相似的人才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才争夺的同质竞争,制约了政府促进型人才集聚模式的应有效果。我们认为,在借鉴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政府促进型、市场主导型和产业集聚推动型这三种人才集聚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我市城镇发展实际将人才需求分为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