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ID:37282689

大小:16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1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_第1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_第2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_第3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_第4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绪论神经调节的概念及其特点概念:指通过神经系统而实现的调节。其调节形式是生物电,其调节基础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特点:迅速、精确,作用部位局限,持续时间较短。信息以动作电位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经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突触,将信息传到靶细胞。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通过神经递质实现。神经调节主要通过反射实现。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第二章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通讯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被动转运概念:物质顺电位或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passivetransport)特点:①不

2、耗能(转运动力依赖物质的电-化学梯度所贮存的势能)②依靠或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③顺电-化学梯度进行。分类:1、单纯扩散概念:一些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2、易化扩散概念: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的物质,需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此过程不需消耗细胞能量。(包括经通道的和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主动转运概念:指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activetransport)特点:①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②依靠特殊膜蛋白质(泵)

3、的“帮助”;③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分类:1、原发性主动转运(泵转运)(如:Na+-K+泵、Ca2+-Mg2+泵、H+-K+泵等);2、入胞和出胞式转运。当[Na+]i↑[K+]o↑时,都可被激活,ATP分解产生能量,将胞内的3个Na+移至胞外同时,将胞外的2个K+移入胞内。第三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要在膜两侧形成电位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膜两侧的离子分布不均,存在浓度差;②对离子有选择性通透的膜。膜两侧[K+]浓度差是促使K+扩散的动力,但随着K+的不断扩散,膜两侧不断加大的电位差是K+继续扩散的阻

4、力,当动力和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K+的净扩散通量为零→膜两侧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并可向(Actionpotential、AP):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阈强度:刚能引起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刺激:刚好达到临界强度(阈强度)的刺激;阈上刺激:高于阈强度的刺激;阈下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1、膜内外存在[Na+]浓度差;2、膜在受到阈刺激而兴奋时,对[Na+]的通透性增加。第四章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EPSP和IPSP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简述:突触前轴突

5、末梢的APCa2+内流突触囊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主)K+通透性↑Na+内流、K+外流去极化(EPSP)详述: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突触后膜对Na+、K+、Cl-,特别是对Na+的通透性,使膜电位极化状态减小膜局部除极化。由于此除极化能兴奋突触,突触后神经元容易发生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加强,因此称这种局部电位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简述: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Ca2+内流突触囊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

6、放Cl-(主要)K+通透性↑Cl-内流、K+外流超极化(IPSP)详述:突出前神经元突触末梢兴奋,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是抑制性递质。此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提高了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增大,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由于这种超极化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远离阈电位值,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发生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因此将这种局部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烟碱型受体(N型受体)、毒蕈碱型受体(M型受体)、α型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β型受体阻断剂心得安第四章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细胞生理心肌细

7、胞的动作电位心肌细胞存在两种主要类型的动作电位,一种是快反应动作电位,存在于房室肌细胞和特殊传导组织浦肯野纤维中;另一种是慢反应动作电位,存在于窦房结处,是心肌自动起搏点的发源地。心肌细胞包括:普通心肌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特殊传导组织(窦房节、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纤维自律性由高到低)。心肌收缩的Ca2+移动机制:来自于动作电位或神经递质的作用会引发胞外Ca2+的内流,进而促发了肌质网中的Ca2+释放,胞质中的Ca2+引起肌丝的收缩。然后通过Na+-Ca2+交换机制和Ca2+泵的作用,使Ca2+排出胞外或重新回到肌质网中,肌纤维舒张。肌丝滑行学说:肌

8、肉收缩时在形态上表现为整个肌肉和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肉内并无肌丝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