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金融风险产生机理及防范策略研究

我国现阶段金融风险产生机理及防范策略研究

ID:37428819

大小:4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3

我国现阶段金融风险产生机理及防范策略研究_第1页
我国现阶段金融风险产生机理及防范策略研究_第2页
我国现阶段金融风险产生机理及防范策略研究_第3页
我国现阶段金融风险产生机理及防范策略研究_第4页
我国现阶段金融风险产生机理及防范策略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现阶段金融风险产生机理及防范策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摘要]本文认为,当前我国金融风险的形成源于:因制度缺陷造成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经济金融化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银行对房地产业过度放贷引发金融风险、银行机构经营的潜在风险、证券市场不规范引起的资本市场风险等。作者重点探讨了企业生命周期与银行退出;对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益加强审计与监管;规范公共部门信用活动,防范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化等几项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金融风险 财政风险 风险转移 防范策略一、关于目前我国主要金融风险产生机理的分析1.因制度缺陷造成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1)我国财政风险的制度特

2、征财政风险是指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不足以履行其应承担的支出责任和义务,以致使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受到损害的一种可能性。这是政府在承担和化解公共风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结果,并非意外。可是,当政府对自身职能定位缺乏清醒认识和对自身行为缺乏严格程序约束时,政府的某些自以为正确的政策往往也会引致超常财政风险。目前,我国财政风险仍处于发散状态,且不断向金融风险转化,则是其最突出的表现。  从世界各国的财政现状看,财政风险呈不断扩大趋势似乎成为某种必然性,或者说有着某种共性。而就我国的特殊性来说,则是与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金融化

3、和城市化进程相关的,是这方面进程快速进行超出了制度变迁速度所导致的一种结果。此外,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风险大锅饭”尤存。20余年来的改革,形成了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各个不同层次的利益主体都有了强烈的利益动机。企业、个人、各级政府及各个部门的利益日渐清晰,由此形成了一种以“逐利”为动力的竞争局面。然而,在另一方面,风险的界定却又相当模糊,乃至根本未做界定。在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和国家的关系上,“盈了归自己,亏了归国家”的局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就政府各部门来说,都有将权力下放在预算决策范围之外进行的各种“准财政”活动,但

4、却不承担由此而产生的风险责任。在各届财会论文代写政府之间,一届政府可以通过大量融资来搞各类“项目”,获取由此带来的各种好处,却将风险遗留给下届政府。这里表现出所谓的“利益与风险不对称”,即政府各部门的融资、担保、债务清偿的责任往往最后全部转移到政府财政部门,本届政府面临的风险总是可以“金蝉脱壳”转移给未来的政府。这种不以风险责任界定为基础的风险转移,导致风险快速积聚和集中。(2)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化我国商业银行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银行对政府的依赖,政府对银行的支配是长期的,短期内难以改变。而政府作为国有资

5、本的直接控制者,参与市场竞争,扮演着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还是场外监督员的三重角色。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高、企业逃废债现象严重、以及证券市场上各种虚假欺诈现象表明,道德风险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制度缺陷。在“财政———银行、证券———企业”  三位一体的体制下和现行金融制度框架下,银行或证券市场对国有企业只具有软约束力。即便财政赤字很大,地方政府和企业仍可以扩大投融资规模,致使财政风险不断向金融风险转化,国有商业银行就成了政府财政风险的“蓄水池”。  同时,地方财政压力的结构调整空间的有限性促使其向银行转嫁成本。在我国现行财政

6、税收体制下,地方财政的刚性支出使其根本无法承担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而只能采取不调整或转嫁成本的方式,转嫁成本的对象一般就是银行。如地方政府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下岗职工生活以及在制订企业改制方案时,大多以牺牲银行债权为代价等等。[3]  2.经济金融化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在经济金融化过程中,假如金融化速度过快,偏离本国经济的发展,金融资产在短期内增幅过大,金融机构急剧膨胀,金融资产中的泡沫就会变大。在金融资产迅速扩张情况下,如果金融管制放松的程度过大,金融业缺乏审慎的管理,金融审计、监督不到位等,这样的金融资产扩张就有可能成

7、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根源,并进而对经济全局产生影响。  随着2003年金融体制的重大调整,将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新设了银监会,中央银行还新设立了金融稳定局,这些都显示了中国政府保持金融稳定的决心。在保持金融稳定的同时,努力防范道德风险,避免系统性风险,是整个金融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但这两方面恰恰又是中国金融体制的薄弱环节。我国这方面的情况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从共性方面看,一是,经济的高度货币化与银行主导型金融格局致使金融不稳定的预期成本极高。截止2003年末,我国GDP为11.67万

8、亿元,而同期广义货币余额为22.1万亿元,货币化比率(M2/GDP)为1.89;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2万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0.4万亿元,一旦发生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其经济成本是可想而知的;二是,政府对金融机构的隐性金融安全网导致的道德风险倾向比较高,从全国性非银行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