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汉水上游的水利事业与水利文化_左攀

明代汉水上游的水利事业与水利文化_左攀

ID:37655427

大小:1.36 M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7

明代汉水上游的水利事业与水利文化_左攀_第1页
明代汉水上游的水利事业与水利文化_左攀_第2页
明代汉水上游的水利事业与水利文化_左攀_第3页
明代汉水上游的水利事业与水利文化_左攀_第4页
明代汉水上游的水利事业与水利文化_左攀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代汉水上游的水利事业与水利文化_左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4年第3期明代汉水上游的水利事业与水利文化*左攀潘世东摘要:伴随着大量流移人口的聚集落居,汉水上游的水利事业在明代中期蓬勃发展,由于水利环境的恶化,灌溉效益较之前代有所下降,但技术革新使工程质量大幅度提高,分水及日常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在水利建设中,移民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宗族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府的督导和协调则是成功的关键。与水利事业发展相一致,汉水上游的地名、节庆风俗、民间信仰与水利文化相互影响,使汉水文化深深烙上水利的印记。关键词:汉江上游;水利环境;水利事业;水利文化;堰渠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335(2014)03-0155-07农业生产是国计民

2、生的基础,水利则是农业生产顺水流域最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据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利完成的根本保证。其成败兴废,不仅影响着社会经济刻《重修六堰记》载:“汉中为关陕雄郡,城固为汉中巨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税收和稳邑。县西北四十里有高堰,西四十里有上官堰;西北三十定。因此,水利事业历来受到王朝国家、地方官员、民间三里有百丈堰,三十里有五门堰,二十里有石硖堰;县北社会的普遍重视,在移民云集的明代更蓬勃发展,这在十五里有杨填堰。[1](P35)”可见仅城固一县,就有六条规模汉水上游得到了集中体现。较大的堰渠得以重修。其他各县也有为数不少的堰渠。一、明代汉水上游的农田水利建设据嘉靖《陕

3、西通志》卷三十八《水利》记载:南郑有沙堰、汉水上游山区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降水丰羊头堰、石梯堰、石碑堰、山河堰等;洋县有溢水堰、二郎沛,但崇山峻岭的地形条件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在清朝堰、土门堰、高堰、杨填堰等;西乡有金厢堰、五渠堰、官人口压力骤然加剧以前,农耕地区多集中在山间盆地和庄堰、空渠堰、龙溪堰等;褒城有金花堰、鹿头堰、山河河谷地带。粮食作物以稻、麦、粟为主,三者中以水稻为堰、石门堰、流珠堰等。沔县有马家堰、石崖堰、天分堰、大宗。在这一地区,稻米生长旺盛期恰值伏旱季节,如果金公堰、罗村堰等;今安康地区的金州有大积堰、长乐堰没有堰渠灌溉设施,水稻丰收几乎无望。因此,农业发展等;石泉有

4、七里堰、长安堰等;汉阴有永兴堰、风亭堰等;与灌溉水利密切相关。秦汉以来,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利洵阳有蜀河堰、汉镇堰等。[2](P1965-1967)就连灌溉农业不甚用水资源改变和调节农业生产面貌,兴建了不少水利工发达的商州,也有引丹水、乾佑河灌田百余顷的小型水程。这些工程在不同历史时期时兴时废,随着移民潮的利工程。湖广郧阳开发较晚,但水利工程也为数不少:如兴起,汉水上游的水利工程在明朝迎来了中兴。郧县的武阳堰、盛水堰;竹山的红岩堰、城子坪堰;竹溪明朝前期,封禁政策制约了山区的农业发展,水利的头堰、白水堰;上津的八里川堰,黄云洞堰;房县的鈌设施也随之荒废。成化以后,随着流民的涌入,秦巴山区[3]

5、(卷十九《水利》鈍堰、穿山堰;郧西的千工堰、马鞍山堰等等迎来了一个兴建、修复水利工程的高潮。汉中无疑是汉P514-518)。这些堰渠有的地连两县,如褒城、南郑共有的山左攀,男,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水流域历史文化;潘世东,男,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汉水文化。*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环境、生计与社会秩序”(项目编号:11CZS047);湖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汉水文化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开发与建设多维价值的系统探查”(项目编号:D20126001)。155农业考古2014·3河堰、流珠堰;城固、洋县两县共有的杨填堰。有

6、的甚至纹、李梁告乞修理堰渠,本府知府宋豸诣所亲勘,请于都跨越两省,如千工堰在嘉靖《陕西通志》和万历《郧阳府御史徐学谟,委官督修,甫三月毕工。[3](卷十九《水利》P514)”“武志》中都有记载,金州和郧西地界犬牙交错,显然是两省阳堰,(郧)县西北二十里。弘治中,都御史王鉴之穿。正共修共有的水利工程。总之,明朝汉江上游新建、修复的德中,都御史刘琬檄府重修。”[3](卷十九《水利(P514)”同书《艺大小堰渠不计其数,因遗留资料限制,今天已经无法了文》收有王鉴之《重修郧阳府武阳、盛水二堰记》云:“先解当时的全貌,只能选取规模较大、资料保存较完整的代有以郡治之东,灵泉之西凿石为渠,堑河为堰,引以灌

7、代表性工程列举如下。田者二:曰武阳、曰盛水。为利甚鈖。岁久湮圯。[3](卷三十《艺山河堰在汉中褒城县,相传为汉初名相萧何所造。文》P770)”可见王鉴之也是修复而已,武阳堰古已有之。为保该堰以汉水支流褒水为水源,分六级筑坝引水,南宋最证农田灌溉,郧县军民年年重修二堰,但这种修筑“不过多时灌溉汉中良田23万余亩[4](P22)。元明之际近乎荒废。代(伐)木畚土苟简目前而已。时而骤作,山溪饮满,水势严如煜纂修的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