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

ID:37957104

大小:2.02 MB

页数:263页

时间:2019-06-03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_第1页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_第2页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_第3页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_第4页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胡经之主编王岳川、李衍柱副主编第一章柏拉图和他的《文艺对话集》第一节生平和时代第一节生平和时代经历;*古希腊城邦制度的历史转折点;古希腊从文艺高峰转到哲学高峰。第二节哲学观和政治观一、理式:idea,或译为理念、观念、理型、模式等。哲学教养:洞穴神话“让我们想象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通道通向外面,可以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阳光照进来。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让我们想象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着路边已筑有一带矮墙。矮墙的作用像傀儡戏演

2、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的一道屏障,他们把木偶举到屏障上头去表演……”(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开篇。郭斌和、张竹明翻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72页。)柏拉圖在《共和國》(Republic)——他最傑出的對話——的第七卷中描述道,蘇格拉底把人類的處境比作從小就被囚禁在洞穴裏的一群人。他們的腿和脖子被鎖起來,使他們無法朝洞口的方向看。他們身後有一堵牆,牆的另一邊有另外一些人,這些人拿著各種各樣的物體舉過牆頭。在所有這些人的背後是光,是由一團大火發出來的,後來人們知道那是太陽。那些被囚禁的人只能看到物體投在洞穴後壁上的影子。除了那些形狀和影像,他們一無所知,他們錯把那些影子當成實在的物體。這個類

3、比,至少就這個簡化過的形式而言,是相當直截了當的。洞穴代表我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而被鎖住的囚犯代表著那些還沒學會進行哲學思考的人。影子代表由物質組成的物體(“表面現象”),我們通常把它們當作真實的。而投射出影子的物體才是那些“表面現象”的真正“型相”,其性質可以通過哲學反思揭示出來。於是哲學家的任務就是,打破把我們束縛在物質世界的虛幻真相上的鎖鏈,從而覺知到真正的型相。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反思自己的理念,並學會將它們當作最終實在來對待。柏拉圖這樣解釋對無知的認識:只要我們仍然錯把物質世界當作最終實在,我們的無知就會繼續。因為每當我們背朝太陽時,無知就會產生。在柏拉圖的體系中,太陽代表著所有理

4、念中的最高者——“善”的理念。“善”是理性與真理之光從中向外閃耀的實在,它因此使我們看到其他所有的永恆型相。http://www.hkbu.edu.hk/~ppp/TPCH/TPCH2.htm理式不是物质世界之外的一个理式世界。它既不是感性事物的一个特质,也不是我们的理想化(或者我们的一个单纯的思想),在柏拉图看来,它就是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中,但却是在我们[思想]之外的存在、实体,我们只能通过认识来达到它。哲学家:“渴欲观赏真理的人”。*杯子和杯子性。*二、理式是万物的原型,万物是它的摹本《理想国·卷十》:诗人的罪状*理念的床:神自然的床(自然中本有的):神造的木匠的床(木匠制造的):

5、用床的理式制造出来的画家的床(画家制造的):模仿木匠的床第三节 美论一、《大希庇阿斯篇》:美本身1.美不是具有美的属性的具体事物;美本身不同于美的事物2.最高的美存在于理式之中: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二、回忆说:《斐德若篇》三、对美的认识:《会饮篇》形体美   心灵美   行为制度美学问知识美   彻悟美的本体第四节 艺术论一、艺术的本质观:模仿与灵感在柏拉图眼里,有两类诗人,一类是“凭技艺的规矩”写诗,一类是“依诗神的驱遣”写诗,二者的区别在于后者能“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而前者仅凭技艺知识去模仿,得不到灵感。二、模仿的诗人:《理想国》中诗人的罪状1.只能模仿影

6、像,和真实隔得很远,不懂哲学。柏拉图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对自己所模仿的东西具有真知识”,荷马只歌颂英雄,但对英雄并无真正的认识,否则“他会宁愿做诗人所歌颂的英雄,不愿做歌颂英雄的诗人”。《理想国》第二卷2.模仿的诗人:伤风败俗模仿的诗人为了讨好观众,迎合人性中的脆弱感情,满足群众的情欲,使之摆脱理智的节制,得到快感,而不愿费心思去模仿人性中理性的部分,帮助理智去节制情欲。《理想国》第三卷《奥德赛》卷10《伊利亚特》卷20《伊利亚特》卷23《奥德赛》卷10,忒瑞西阿斯是瞎子预言家,死后还保留感觉力。《伊利亚特》卷16《伊利亚特》卷23三、灵感的诗人:《伊安篇》、《斐德若篇》1.迷狂说:《斐德若篇

7、》迷狂来自于神的启示,诗人的迷狂来自于诗神的启示,即灵感。迷狂有两种……(教材第26页)2.灵感说:《伊安篇》“灵感说”:是柏拉图关于诗人创作的理论。他认为,诗人的本领不是凭记忆而是凭灵感,而灵感来自神力,诗人靠神的启示才具有创作能力并进入创作过程。(教材第25页)四、艺术审美的特性:魔力与浸润心灵1.诗的魔力:能够引起快感,但这一快感不是生理上的,它同美联系在一起,形式美所产生的快感不是夹杂痛感的,内容美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