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教学案例及反思

比的意义教学案例及反思

ID:37981537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28

比的意义教学案例及反思_第1页
比的意义教学案例及反思_第2页
比的意义教学案例及反思_第3页
资源描述:

《比的意义教学案例及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比的意义》教学案例反思周小巧教学片段:自主思索: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师: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一些什么?现在请你们自学书本第44页的内容。〔在自学书本时,我对他们加以提示:(1)把你认为重要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上不同的记号,(2)把你学到的知识或存在的疑问和同桌(也可以是4人小组)相互交流、讨论一下。〕师:通过自学,你还知道了比的哪些知识?生1:我知道了比的写法。(学生主动走上讲台,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写出比。)生2:我知道了语文中的冒号“︰”在这里叫做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

2、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教师随机板书各部分的名称)[“语文中的冒号‘︰’在这里叫做比号”,多形象的解释!学生在表述中学会了用让大家明白易懂的方法来介绍新知。]生3:老师,我知道了怎样求比值,就是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为了能让大家理解,学生亲自上台板演,并讲解。)生4:“老师,他错了,比值这里应该写成分数,不能写成小数。”[听了他的表述,我没有立刻否定他的看法。]师:“你们有什么看法?”(同学们相互争论着,发表着各自的看法。)生5:我认为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3、因为求比值是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是一个“数”,那么比值也就是一个“数”。既然是数,就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或整数。[原先的设计中,我是把对这个话题的讨论放在求比值的教学之后,由我向他们提出疑问:对于“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能是整数。”你怎么理解?但学生的思维火花在不经意间迸发,创造出了这精彩的一幕,从而能更深刻的理解这句话的涵义。]生6:我知道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商,相当于分数值。(学生说,老师在相应的板书上指出

4、相对应的量)生7:老师,那是不是比中的比号就相当于除号,也相当于分数线呢?[我马上加以肯定,并在板书上演示了一遍。]生8:我知道了比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就是写成分数的形式,如3︰2,还可以写成分数,但还是读3比2。生9:根据刚才生6同学说的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确定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同学们都表示赞同他的看法。)生10:老师,我有一个疑问。我在看球赛时经常会看到0︰0或者2︰0,这里后面为什么有0,这也是比吗?[又是一个精彩而有价值的提问,看得出同学们的思维已经不再局限于只对书本知识的思考

5、,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我更应该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去讨论,去探究。]师:生10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探讨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同学们又相互议论开了,有的从比的意义入手思考,有的又从赛场比分入手讨论……经过同学们的探究,最后大家一起得出了这两者的不同之处:比表示的是两者之间的相除关系,因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而赛场上的比分,并不存在相除的关系,它不是我们今天所学的比,而只是一种记分的形式。)[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在教学设计中,我并没有想到这一问题。学生的

6、主动质疑,大家的讨论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反思与启迪:本片段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比的意义”一课中“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以及求比值”的环节,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加认识到“自学”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1、自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学习中就应该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只有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更好的发挥主体作用。自学就是让学生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它改变了以往那种消极的、被动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

7、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探索研究。2、自学——拓宽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自学,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学片段中,“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千层浪。在接下来的自学书本的环节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教学中,学生提出“比值不能写成小数,要写成分数”,“赛场上的0︰0和今天所学的比有什么不同?”我并没有急于阐述自己的观点,

8、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在经过几分钟的自主探究之后,学生都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论。3、自学——关注了学生的动态生成。“生成”对应于“预设”,尽管在课前的设计中,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作了设想,然而我们面对的毕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知识基础、思考方式,课堂上会出现这样或那样始料未及的尴尬,作为教师就要善于随机应变,巧妙地捕捉“亮点”资源,灵活的调整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不断在“生成”中绽放美丽。对于“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