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县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泗水县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ID:38212940

大小:6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07

泗水县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_第1页
泗水县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_第2页
泗水县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_第3页
泗水县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_第4页
泗水县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_第5页
资源描述:

《泗水县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泗水县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1分,共18分。请将唯一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下表。)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中华文明的起源A.元谋人B.蓝田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2.下列选项中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遗址是  中华文明的起源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3.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的墓葬中,有的随葬品多达289件,有的小墓一件也没有。这说明了什么现象 中华文明的起源A.由于生产力的发展B.贫富分化加剧C.出现了私有财产D.等级观念产生4.陕西黄陵县桥山上有一座黄帝陵,被誉为中华民族的“

2、人文初祖”。人文初祖的含义是中华文明的起源A.黄帝在涿鹿打败蚩尤B.黄帝和我们有着血缘关系C.黄帝有许多发明创造,这一时期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D.是就文化创造、文明初创来说的5.“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这句话精确的解释是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A.夏朝人是禹的后代B.夏朝人已经制定了刑法C.夏朝阶级矛盾尖锐D.禹刑极为残酷6.我国古代通常使用的三种纪年法中没有下列哪一项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A.干支纪年B.帝号纪年C.年号纪年D.公元纪年7.对“①国家产生②剩余产品③生产力发展④贫富分化”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③②④①D.①③②④8.西周将

3、王族、功臣以及旧贵族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这种制度是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A.王位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嫡长子继承制9.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王位世袭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A.尧传位于舜B.舜传位于禹C.禹传位于伯益D.夏传子,家天下10.结合下图回答,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政治经济情况的文字是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A.甲骨文B.金文C.印章封泥文字D.简帛文字11.《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退避三舍的故事与谁有关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吴王阖闾12.我国进入铁器时代的时期是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A

4、.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13.齐桓公在争霸战争中,打出“尊王攘夷”口号的真实目的是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A.赢得周天子的信任B.发展齐国的政治影响力C.表白自己无政治企图D.保护周天子共主的地位14.对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都江堰工程的作用评价最恰当的是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A.防洪工程B.灌溉工程C.水路运输工程D.防洪灌溉工程15.孔子对《韶》乐评价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史记·孔子世家》载:“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韶乐》传说在我国什么时间产生是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A.尧时B.舜时C.周文王时D.齐桓公时16.下

5、列国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①桀②纣③周平王④周武王⑤周文王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③⑤C.②③④①⑤D.①②⑤④③17.鲁迅先生说《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于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请问《离骚》的作者是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A.屈原B.孔丘C.商鞅D.韩非l8.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思想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是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A.孔丘B.孟轲C.韩非D.荀况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O分)19.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约___年前到____年前,我们的祖国创造的原始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20.元谋人、北京

6、人使用_______,过着采集、狩猎生活。河姆渡人、半坡人使用_____,过着原始农耕生活。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2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_____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我国由_____社会发展到____社会。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22.商朝疆域比夏广大,东到____,西到____,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23.商、周的_______铸造业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种类繁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三、列举题(6分)24.列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四、材料解析题(共16分)25.请阅读下列材料

7、(7分)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材料一:徙木为信的故事:商鞅变法之初,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之木立于国都之南门,然后宣布能将此木徙置北门者赐1O金。搬动一根木头,何须如此重赏,人们自然不信,于是他又下令,将赏金加至5O金。有人将信将疑把木头搬到北门,即赏50金,以示不欺。于是商鞅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材料二:毛泽东早年在评论“徙木立信”这段故事时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