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胚胎肾脏发育的调控因素

0903胚胎肾脏发育的调控因素

ID:38234932

大小:656.8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6

0903胚胎肾脏发育的调控因素_第1页
0903胚胎肾脏发育的调控因素_第2页
0903胚胎肾脏发育的调控因素_第3页
0903胚胎肾脏发育的调控因素_第4页
资源描述:

《0903胚胎肾脏发育的调控因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西部医学2009年3月第21卷第3期MedJWestChina,March2009,Vol.21,No.3465胚胎肾脏发育的调控因素光丽霞综述袁发焕审校(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肾内科全军肾脏病中心重庆市肾脏病研究所,重庆400037)摘要人类肾脏起源于间介中胚层体节外侧的生肾索,生肾索的尾端发育为后肾,即人体的肾脏。人类妊娠32天,中肾导管尾端的后肾间充质分泌一种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诱导中肾导管尾端向背侧长出一个输尿管芽。输尿管芽与后肾间充质相互诱导,促使肾发

2、育成熟。影响肾发育的主要因素包括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以及介导细胞与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中介物。关键词肾脏发育;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中图分类号R334+1;Q591;R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511(2009)03-0465-04肾脏发育依赖于输尿管芽与后肾间充质之间的相互诱导,统,包括集合管、肾盏、肾盂和输尿管。输尿管的末端起初与中从而促进输尿管芽反复分支和后肾间充质的增殖、分化。研究肾管相连,经重塑、移位,最终与膀胱相连[2]。

3、在输尿管芽诱调节这一过程的配体和受体及各种影响因素,能使我们能够了导下,后肾间充质细胞一部分分化为非上皮化的基质细胞,[3]解肾脏的发育所需的基本过程和必须的调节环节,进而使我们最终形成平滑肌、基质和肾的微脉管系统;另一部分细胞分有可能在体外模拟胚胎后肾的发育环境,甚至能在体外培育肾化形成肾单位,其过程较复杂,首先是围绕输尿管芽末端的间脏,为肾脏移植提供充足的肾源。因此,该领域的研究是近20充质细胞凝聚成团,形成逗点(comma)型小体、S-型小体,其中年来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本文就这方

4、面的研究进展S-型小体的上枝将分化为远端小管并与集合管融合,中间枝即做一文献综述。成为未来的近端小管,下枝或远端部分形成勺状囊样结构,其1肾脏发育过程外侧细胞将发育为肾小球的壁层上皮细胞,其内侧细胞将发育1.1胚肾的发生肾脏起源于间介中胚层体节外侧的细胞为肾小球的脏层上皮细胞,即足细胞。随之血管球突入勺状囊索,即生肾索(nephrogeniccord)。生肾索的头端(平7~14体样结构,形成毛细血管袢期肾小球(C-期肾小球),最终形成成节)发育为前肾,生肾索的中段(平14~28体节)发育为中肾

5、,熟的肾单位,包括肾小体、近曲小管、髓袢、远曲小管[2]。经过生肾索的尾端发育为后肾。前肾和中肾是暂时性的器官,在胚输尿管芽分支和肾小球血管系统形成过程,逐渐发育为完整的胎发育过程中相继退化,后肾则发育为永久性肾脏。从生理学肾脏,小鼠肾脏上下极长约1厘米,1万~2万个肾单位,成年[1]观点来说,哺乳动物的前肾似乎无功能,但它对中肾、后肾的发人肾脏平均长约10~12cm,约100万个肾单位。育是必须的先导环节。中肾似乎是有功能的,其肾小管已血管2影响因素化,并产生尿液。中肾的功能对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

6、有不同的近年研究发现,后肾间充质与输尿管芽之间的相互诱导,意义。对于人类来说,中肾的功能在维持羊膜液正常循环过程并不需要两者细胞的紧密接触,仅由两者释放的可溶性因子即[4]中起重要作用,而羊膜液对其它器官(如肺)的发育是必须的。可发挥相互诱导作用。资料表明,影响肾发育的因素主要包中肾对所有脊椎动物雌、雄两性生殖道的形成是必须的。哺乳括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以及介导细胞与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动物后肾发育成有功能的成年肾脏。后肾在调节水和电解质基质相互作用的中介物。动态平衡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还排出代谢

7、废物,分泌许2.1细胞因子及其受体许多细胞因子参与了肾脏的发育过多重要激素。后肾发育异常可引起多种先天性肾脏疾病[1]。程,如GDN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皮生长因子(EGF)1.2后肾的发育过程人类妊娠32天(小鼠11天,大鼠13和转化生长因子-(TGF-),TGF-可促进内髓集合管肾上皮细天)时,环绕中肾导管尾端的中胚层间充质(称为后肾间充质,胞(IMCD)形成分支管状结构;转化生长因子-(TGF-)则抑mesenchyme)分泌一种细胞生长因子,即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制集

8、合管分支,但不影响集合管延长;骨形成蛋白(bonemor-营养因子(glialcel-lline-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GDNF),phogeneticproteins,BMP)也可调节集合管分支过程,BMP-2在该因子诱导下,中肾导管尾端向背侧长出一个上皮性的盲和高浓度BMP-7明显抑制集合管形成分支,而低浓度BMP-7管,称为输尿管芽(ureterbud,UB)[1]。输尿管芽顶端侵入后可促进集合管分支[5-12]。肾间充质,输尿管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