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建筑变革对徽派建筑轩顶之影响

明代建筑变革对徽派建筑轩顶之影响

ID:38280700

大小:2.33 M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7

明代建筑变革对徽派建筑轩顶之影响_第1页
明代建筑变革对徽派建筑轩顶之影响_第2页
明代建筑变革对徽派建筑轩顶之影响_第3页
明代建筑变革对徽派建筑轩顶之影响_第4页
资源描述:

《明代建筑变革对徽派建筑轩顶之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明代建筑变革对徽派建筑轩顶之影响姚光钰一、明代建筑变革之由的措施,制定了一些合乎国情的营建制度,并用法令的明王朝推翻了异族元朝的统治,在社会制度上废除手段明确于世。至于营造形制的具体文规,建筑史学家了元制恢复了汉制,是一个较上朝代更进步的社会。但认为明代官方编纂过一部建筑典籍《营造正式》,但至在建筑技艺上还是坚定不移地追奉古制,奉行宋《营造今未发现,只能在明《永乐大典》中找到一些建筑痕迹。法式》之做法。如《明史·舆服志》载:“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但明代又有特殊的社会矛盾,虽恢复了汉制,但从不准施斗……”。等一系列规定。由明代的这一

2、社会客观规律上又与唐宋不一样。建筑形式成了复旧和纳新背景所颁布的系列制度,法令对徽派建筑形制的影响也的矛盾统一时期。很突出。因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明初营建两京(南京、北京)国都,耗用大量木材。《明史》载:“明初二、明代徽州木构节约用材做法工役之繁、自营造两京宫殿、宗庙、阙门、王邸采木掏1、徽州民居为顺应明王朝所颁布的建筑制度,布甓、工匠造作数以万计……。所在筑城、陂、百役具举。局面阔多为三间、进深按五架结构以内设天井而延伸扩迄于洪宣郊坛,仓瘐犹未讫工”。正统天顺之际、三殿大。木构架保持穿斗式江南风格,在北方常见的“驮峰”、两宫、

3、南内,离宫次第兴建、礼部尚书倪岳言:“请役“角背”在徽州多以短柱(童柱)直接骑在梁上,并进弗动以数万计、水旱相仍迄少停止”。又因民间各地毁一步做成瓜柱开榫包住山界梁之做法(详图1)。林开荒砍伐日甚、《永宁县志》载:“山之悬崖峭壁、图1满轩正帖式构架无尺不耕”。雁门、偏关之间森林也遭到驻军和达官贵2、月梁或瓜梁在露明造中表现向上弯曲的形状,人的滥伐,不过百年森林毁坏殆尽。保持力学及美学功能。故徽州匠师往往采用因材施艺的由于木材匮乏,不得不导致建筑形式急剧改革。官做法,以树干自然形状做成圆梁(弯梁)来提高材积利方采取了诸多措施,其中包括营

4、造制度措施与建筑形制用率。3、柱上及梁下“宋元”时期的斗也改成插。大式祠庙为奉行朱熹儒家“礼教”建筑等级观念,规定作者:黄山市建总公司·61·斗必须保留下来之建筑物,但也改用了“丁头”层船蓬轩、鹅胫轩、菱角轩诸式。层出跳的形式,且不出横宋式称之为“偷心造”。民居还将层层出挑的丁头改成“斜撑”(牛腿)之简易做法。4、徽州大木构架在大式建筑的抬梁式构架中还用减柱造来节约木料,草架保持稳固仍有穿斗式做法。为满足屋面举折之需要又强调短柱造型,当短柱过短时演变成覆盆之造型,同时以雕饰作衬托。5、梁的断面多卵形,通常上下(梁肚、梁背)削平以适合斗

5、或雀替吻接。瓜梁的两端由卯形急速削为图2一枝香轩方形成榫头,以便插入柱卵中。6、大屋顶出沿尺度比宋式有所缩短,无论是官式2、骑廊轩:楼厅四界承重以前步柱通顶、于廊柱或民式建筑,并普遍采用了“硬山”屋顶形式。祠庙建与步柱之间筑轩、上廊柱后退架于轩之中轩桁之上者称筑还将天井、沿廊一周木柱改为石柱,既节约木材还加为立帖式骑廊轩。深二界者采用船蓬与鹅胫式轩居多。强防腐功能。3、副檐轩:楼厅之步柱或轩步柱通顶、前与廊柱7、为增加艺术美感,梁枋上常见绘有包袱锦纹彩画,间筑翻轩、上复屋面附连于楼房者称副檐轩。高档者还施以雕刻来提高艺术品味。4、满(

6、堂)轩:厅堂立帖式完全以轩顶组织者称8、为节约木材,出现了“砖拱屋顶”之无梁造形。满轩(图3)。如南京锺山《云谷寺》采用砖拱顶“无梁殿”,在徽州也有类似的做法。同时促进了制砖业的发展。构架外围以高墙封闭,并在屋顶上筑有“风火墙”全封闭的保护木构架。9、明代将“匠户制”改为“雇用制”,这就赋予工匠们发挥技艺的自由,并创造了许多以建筑细部结构改革来节约木材之举措。如轩顶(卷棚)这一结构做法,使元代以前木构架中的“大叉手”和“托脚”在明代徽地结构中绝迹,匠师在建筑实践中认识到:它仅在立架施工中有较好的拉牵作用,当屋架上面的檩椽装好后已成为多

7、余的构件。考虑节约木材问题,采用轩顶的做法更有效地搭接梁檩加固作用。轩顶形成了两重屋面,中间采用简易“草架”做法,因草架是利用简化的童柱来调节屋面举折,不但简化了施工程序,而且淘汰攀间替木,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节点构造(图1)。三、各种轩顶形式轩,厅堂之一部,深一界或二界、其屋顶架重椽,做假屋面,使内部对称者(《营造法源辞解》)。也就是说轩设在厅堂之内,其结构是将步柱与廊柱间四界铺图3满(堂)轩(上、下)双重椽做假屋顶,介于两重屋面之间,以草架构造,使内外不能相见用以表里整齐。四、各种轩做法按楼厅构架及屋帖(北语:排山)之变更,按照轩A、

8、茶壶挡轩:轩椽弯曲似茶壶挡式。椽弯曲处之部位可列为以下几种:取1/4界深、挖底二寸,廊川围径照大梁6/10定尺寸1、楼下轩:楼厅四界承重之前沿廊柱与步柱通长(图4)。至屋顶,而于楼下两柱之间筑轩者为楼下轩。其浅在一B、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