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毕业论文--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ID:38472088

大小:4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3

毕业论文--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第1页
毕业论文--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第2页
毕业论文--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第3页
毕业论文--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第4页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该学派和儒家在战国时期被并称为“世之显学”。(《韩非子·显学》)他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十大思想主张中,“兼爱”是其核心思想,其他九项主张都是以“兼爱”为基础的深化与拓展。墨子的“兼爱,交利”思想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对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的和睦、国家的安定有序、社会的昌盛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墨子兼爱现实意义Keywords:M

2、o-tse;Universallove;Realisticsignificance先秦时期,大小城邦林立,思想家们活动极为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春秋战国这历史大变革当中,思想家们面对如何稳定社会的秩序,重建社会的伦理原则,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孔子的“仁”,老子的“无为”。而墨子创造了其独有的十大思想主张,其中“兼爱”是其思想的精华,墨子关注平民生计,心怀天下平等互爱的民粹思想对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会有怎样的借鉴意义?一,“兼爱”的本义及其理论背景任何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

3、史背景,同样墨子思想的产生也离不开春秋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墨子(约公元前480—前393),生活和活动在战国初年。这一时代,是奴隶制度走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时期,传统的宗法制度逐渐解体,旧的宗法理论体系已经无法维系人心,社会面临着一场重大变革。这一巨变带来的是战争,暴政,腐败,灾难,饥荒……面对着混乱的局面,思想家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恢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重建社会的伦理原则。孔子的“仁”,老子的“无为”。而墨子创造了其独有的十大思想主张,其中“兼爱”成为墨子的最核心的思想。他认为天下混乱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人

4、们不相爱。如《墨子·兼爱上》中所说:“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再如《墨子·兼爱上》中讲到:“贼自爱,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既然人们不相爱是世间战乱、灾祸的源头,那么墨子便提出他“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兼爱”思想,他认为只有这样才不会有不孝、不慈、盗窃、攻国的事情发生。才能达到社会和谐,世间太平,天下大治的局面(《墨子·兼爱中》)。墨子出身工匠,是小私有劳动者和平民中的一员。他所处

5、的社会地位和当时的社会现状使他对这种历史巨变的摧残有更深刻的感触,在他的一系列思想中表现出了反对贵族统治、诸侯争霸,渴望安定有序的社会生活。同时墨子也关注平民的社会生活,要求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提出“官无常贵,民无常贱”,反对传统的宗法制度。也是代表小平民在当时水深火热中的急切渴望嚎呼。“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思想,其基本涵义便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贱富贵,同等程度的爱一切人。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63页。兼爱的本义还可以形象阐述为“像爱自己一样的爱

6、所有的人”。墨子的“兼爱”是把“爱”的观念社会化。“兼”有“兼顾”,“无差等”的意思,也有“相对”、“相互”的意思,“兼爱”便是相互无差等的一种普遍的爱,如《墨子·兼爱下》中所说的“譬之日月,见照天下之无私也。”这种普遍的爱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爱。爱人之国如爱己国,爱人之家如爱家,爱人之亲如爱己亲,爱人之身如爱己身,无差别的泛爱众生。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是治理国家,稳定天下的良方,只有“兼以易别”的博爱,全然无私的爱才能实现理想的和谐世界,改变社会混乱和动荡的现象。二,“兼爱”与“仁爱”的比较

7、“兼爱”和“仁爱”都是一种普遍的爱。儒家有“泛爱众”、“仁者爱人”,墨家有“兼爱天下”,这两种爱都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的泛爱,理想上要求人与人之间的普遍的相互爱,不是狭隘的一己私爱,体现的是一种爱的普遍性,平等性。可以看出“兼爱”与“仁爱”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墨子的“兼相爱”其实是一种“仁之爱”,故《墨子·经上》说:“仁,爱也”。墨子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发展成“己所欲,施于人”而已。高秀昌.论墨子的“兼爱”思想武汉科技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9年第11卷第3期。墨子的“兼爱”中的不分亲疏远近,高低贵贱

8、的平等的爱其实就是一种“仁”的表现,也符合“仁爱”的本质。由此可见墨子主张“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思想显然和孔子的“仁爱”殊途同归。“兼爱”与“仁爱”的范围和程度不一样。“仁爱”是一宗族血缘为基础的,其爱有亲疏远近、贵贱差等之分。儒家以“亲亲为大,爱有厚薄”之分。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64页。正是因为人有亲疏远近之分,儒家才突出“亲亲”。儒家以宗法理论为基础的“仁爱”,只是为统治阶级的服务,便于统治而已,可见这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