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天台宗小止观的教理与实践

浅论天台宗小止观的教理与实践

ID:38864630

大小:163.07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20

浅论天台宗小止观的教理与实践_第1页
浅论天台宗小止观的教理与实践_第2页
浅论天台宗小止观的教理与实践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论天台宗小止观的教理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第5卷第2期20∞年5月辽宁医学院学掇(社会科学版)J哪nBl0fu∞IIil.gMedicalu蚵"n竹(soci日lscien∞Ed;在咖)VOL5№2May,20昕浅论天台宗小止观的教理与实践李贺梅(辽宁医学院,辽宁锦州12l002)I摘要】佛教于两是之际传八我国后,卫经敷百年之传播,渐与中田待纯文化相融,形成具有中目特色的佛教,其第一十宗派,即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颤建立了庞大的理论体系——止现学说。止观学说融实践、理论于一体而盛行于世。事实上,止观幂但是佛教徒修身菲性、求禅得证的不二法门。也是普通人培养心性、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美键词1无台;止现;智壤

2、I中图分类号】B9帆l【文越标识码】A【文章编号J1672—4569(2007)昵一007l一∞天台宗,以其实际刨始人智颤常住天台山而得其名。天台宗以。止观并重”著称于中国佛教史,止观既是天台佛学的理论核心。同时也是修行方法。佛教认为众生的苦的根源就在于无明.由无明而有生老病死的无始无终的轮回。所以,要解脱就要摆脱这根本无明的束缚。那么。怎么才能摆脱掉这根本无明呢?天台宗的集大成者智颚,把慧文、慧思以及自己这三代人的修行实践用成熟的理论体系加以总结、概述,得出的结论就是修行止观。智颛主张通过止观并用、定慧双修的实践方法把人从现实的“无明”与“烦恼”中解放出来,这种现实主义的佛教修行实践

3、是天台宗对中国佛教乃至整个世界佛教的一大贡献,它赋予了原本与解脱背道而驰的“无明”与“烦恼”以积极的佛学意义,使得全部天台教学和实践,都包容于自己的止观学说之中,所以说,合止观不足以明天台宗,不足以议天台教。一、“止”与。观”的内涵“止观”,系禅定和智慧的并称。“止”,梵文为sm砒ha,音译。奢摩他”,意译又可作“禅定”或“止寂”;“止”实际上是心专一地安住在一个对象上,所以没有多少念头的兴起。心因此变得非常稳定与平静,心安住于平和之中。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心专注的对象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负面【收稿日期】2006一ll—10【作者简介】孛贺槔,女,1979年生,辽宁正中人,助教。·哲学

4、经纬·的对象只会使人陷入更大的嗔恚与抱怨之中。<宝云经>对“止”的特性做了详细的描述,说如果心有很多念头,行者就无法专注于禅修的对象上。由于被念头分散了精力,心无法专注。如果能不受念头的干扰而专心不二地专注,行者就契人了。止”的境界。“观”,梵文为Vipasyna,音译“毗婆舍那”,意为智慧。<宝云经》又说,“观”具有了悟的灵性,清晰、分明地看到了一切事物;视相对的为相对的,视究竟的为究竟的,行者如是地见到事物的真实本性,这即是观。僧肇解释说:“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意思是说,。止”不分散注意力;“观”是在“止”的基础上,集中观察和思维预定的对象,得出佛教的观点、智慧或功德

5、。关于“止”和“观”两者之问的关系,《习定管窥》曾说:“所谓‘观’,便是依修‘止’所得身心轻安的境界为基础,以智慧深人观察定中生起(所思维对象)的影像。”又云:“若修‘止’未成,身心未能生起调畅自在、远离烦恼的感觉,纵然以观慧思维抉择事理,亦不名修‘观’,只能是相似于‘观’的思维活动而已。修行人必须修止成功,获得轻安后,以观慧思维抉择,才是真实妙观。”由此可见,禅修之道始于修止。事实上,止观就相当于小乘戒、定、慧。三学”中的定、慧二学,或相当于大乘“六度”中的禅定、般若二门,指通过止息散心、观察思考而万方数据获得般若智慧。一般地说.它是佛教徒的一种修持方法。或可称之为“止观法门”。止观

6、是一切其他禅修技巧的基础,它能产生宁静、专注与澄明。这些都是使其他修行产生效果的重要因素。古印度佛教的各个流派就十分强调止观双修或定慧并重,甚至古印度的哲学书<奥义书》中就曾表达过类似的思想,鄄只有将瑜伽修行与智识、禅定休息与理论思维结合,才能达到解脱。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曾修行过禅定功夫。《阿含经》中就有讲到“止观”的修法:“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止观’为车,⋯⋯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止观’以为车者.便能合恶,修习于善”。意思是佛告诫诸比丘比丘尼。要想修行就得以。止观”为“车”(法门)。如果真想修行的把“止观”当。车”者,也就能合其一切恶(止),修习一切善(观)。二、天台宗止观说的产生两

7、汉之际,佛教传人中国,佛教的止观虽然也一并传人.但后来由于般若学的传人和流行,禅定修习渐有与般若学说分离的趋势。修习禅观者偏于静坐调息歇心,重视般若者偏于理论思辨。至鸠摩罗什,通过大量译经,有意识地将禅观修习与般若智慧统一,为天台宗的止观说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在南北朝时期.止观学观已孕育着统一的要求和趋势。自南朝中叶起,江南禅学也已广泛流行;北方禅业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教理研究也备受重视。实际上形成禅法和教理并驾齐驱、长盛不衰的局面。慧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