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诗鉴赏》PPT课件

《顾炎武诗鉴赏》PPT课件

ID:39055915

大小:393.31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6-24

《顾炎武诗鉴赏》PPT课件_第1页
《顾炎武诗鉴赏》PPT课件_第2页
《顾炎武诗鉴赏》PPT课件_第3页
《顾炎武诗鉴赏》PPT课件_第4页
《顾炎武诗鉴赏》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顾炎武诗鉴赏》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明·顾炎武《日知录》第十三卷“正始”条)名言顾炎武的生平事迹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人。初名顾绛,字忠清;入学时更名顾继绅,加入复社“复社”的反宦官斗争后复名顾绛;清军下江南后,他奋勇参加了江南人民的民族保卫战争。因敬仰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改名顾炎武,又作炎午,字宁人。清兵入关后,又参加抗清武装斗争。失

2、败后化名蒋山傭,游历山东、河北、北京、陕西等地,考察山川形势,暗结抗清人士,企图恢复明室,并多次拒绝接受清廷招聘。两次入狱杀奴罪文字狱抗拒博学鸿词科征召政治思想一、兴实学、明道救世的经世主张与同时代的黄宗羲相近,他们都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但不同的是黄宗羲推崇王学,主要批判程朱理学,而顾炎武对宋明以来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均持批判的态度。宋明理学有两个流派,即程朱的唯心主义理学,和陆王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成为他经世致用主张的思想基础。二、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主张分权众治的政治顾炎武是强烈批判君主个人独裁和专断的,认为专制君主集一切权力于一身,根本就

3、无法胜任天下政治的责任。在顾炎武看来,君主个人独裁是导致民众困苦、国家贫穷的根源。要限制君主的权力,来矫正过度的集权专制的弊端,主张分权众治。三、正人心、厚风俗的主张顾炎武针对明末的腐败政治,提出过改革方案。他认为风俗浅薄、人心不正是导致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社会政治腐败也是由于风俗浅薄造成的。因此,他主张行教化,而行教化的目的在于“正人心、厚风俗”。在顾炎武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人才,地人才则治、不地人才则乱。而人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化,离开教化则不可以言治。在这里他认为风俗教化是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固然是错的,但对封建政治的腐败本质的揭露则是深刻的。学术成就他继承

4、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批判宋、明唯心主义理学,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同当时进步的社会思潮相呼应,具有反对专制主义的色彩。对文学则强调其社会教育作用,认为“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其诗多写兴亡之事,托物寄兴,吊古伤今,表现了力图恢复明室,坚持抗清的决心。诗的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多接近杜甫。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一代朴学风气。他在经、史、地理、音韵、诗文等多方面等有精深的造诣,一生著述宏富,著作多达五十余种,五百余卷,举其主要者有《顾亭林诗文集》、《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菰中

5、随笔》、《音学五书》等。作品赏析淄川行张伯松,巧为奏,大纛高牙拥前后。罢将印,归里中,东国有兵鼓逢逢。鼓逢逢,旗猎猎,淄川城下围三匝。围三匝,开城门,取汝一头谢元元。“张伯松”二句,作者原注引《汉书.王莽传》说:张竦(字伯松)为刘嘉作奏表,请灭安众侯刘崇,博得王莽好感,封刘嘉为侯,张竦自己也被封侯。长安人民编了歌谣讽刺说:“欲求封,过张伯松;力战斗,不如巧为奏。”这里借张伯松代指孙之獬,写其巧言逢迎。“罢将印”二句:顺治三年(1646),总兵官金声桓弹劾孙之獬买恩构衅,孙上疏辩解无效,被解职囚家乡淄川。“东国”句:指顺治四年(1647)山东丁可泽、谢迁等起义·抗清

6、事。“取汝”句:据清初无名氏《研堂见闻杂记》载:谢迁起义军攻破淄川城后,将孙之獬细绑示众十余日,然后凌迟处死。写作背景本篇作于顺治四年(1647),它借一历史人物之名,对明清之际的变节败类孙之獬作了辛辣的讽刺和鞭挞。孙之獬是明天肩时进士,因谄媚阉党得侍讲学士之官。清兵入关后,他卖身投靠,自己率先剃发,家中男女也改换满装,因而博得清统治者的欢心,得礼部侍郎之职,继而他上表献剃发之策,又得到清统治者的赞赏,被升为兵部尚书,总督军务。清政权下令剃发,不从者斩。江南地区人民对这种摧残民族风俗文化的暴行愤慨万端,群起反抗,遭到清军的血腥屠杀。顺治三年(1646),孙之獬罢官

7、回乡,次年被当地农民起义军活捉处死。本篇用短促,明快肭歌行体,写出了对变节败类的愤慨及对其处罚的欢快。赏析这是一首儿歌体讽刺诗,诗中多处运用典故,通过对屈节降清的孙之獬被义军杀死一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力图恢复明室的决心。精卫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銜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写作背景本诗作于顺治四年(1647),当时清军巳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几个南明政权先后覆灭,只有永历帝政权远在两广坚持抗清。本诗借咏精卫填海的神话,表达作者始终不渝的抗清复明的心志;并对那些苟且偷生,一心经营安

8、乐寓的燕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