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学好语文

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学好语文

ID:39134035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25

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学好语文_第1页
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学好语文_第2页
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学好语文_第3页
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学好语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学好语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学好语文(适合一二年级孩子学习语文)让孩子学好语文,是家长的愿望,也是孩子的责任。在低年级,以语言训练为中心,把识字、朗读结合起来是一条学好语文的行之有效的途径。那么家长如何辅导孩子进行识字和朗读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一、识字1.帮助孩子巩固生字词语  孩子记忆的特点是识记得快,遗忘得也快。在家里要及时帮助孩子复习巩固已学到的字,减少遗忘。定期复习是巩固已学字词的好方法。家长要选择孩子将忘未忘的时机,每隔一段时间帮助孩子复习一批易错易混的字词(一般每周复习一次),这样就能把孩子一次一次的缺漏填补起来,

2、把已出现的记忆缝隙“焊平”。否则等到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时再算总帐,复习起来十分吃力,孩子记忆也不会扎实。 听写是常用的一种复习手段。它既可以促使孩子加强复习巩固,又能检查出识字的效果。何时听写最为恰当呢?有的家长习惯于当天听写,有的采取第二天听写,也有的家长在孩子学完好几天之后才来听写。这几种安排都不够好,都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只有生字学完后的第三天,才是听字的最佳时间。把听字安排在第三天,似乎晚了一点,但强调要求孩子事先复习准备f就会使孩子养成在间隔时间内自己认真复习的习惯。久而久之,即便不再听写,他也能主动安排及时复习

3、。2、在生活中识字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学生生活在多彩的世界中,随处可见的汉字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识字环境。教师要采用多种渠道,鼓励学生在课外尽可能多的识字,如:上学路上的广告牌,每天看的电视,看的课外书籍等等,都是学生识字的好教材。教师要鼓励学生做识字的有心人,不断积累、收集,扩大识字量。同时,也要给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舞台。如:一年级下册《识字6》一课,要求会认的生字中有个“舰”字,一位学生说:“我这样记‘舰’字,舟字旁加上‘再见’的‘见’,就是‘军舰’的‘舰’。老师紧接着追问:“‘舟’字我们没有学过,你是怎么认

4、识的?”学生说:“我是从公共汽车上的路牌中认识这个字的,路牌上写着:舟水桥至火车站,我就认识了‘舟’字。”老师及时鼓励学生,说他是个学习的有心人。这种课内识字和课外识字相结合,给学生提供了两条识字的途径。殊途同归,目的就是多识字,早阅读。二、朗读(“三部曲”)  朗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孩子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密切读与写的关系,深入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自主地进行朗读呢?在朗读的不同阶段,家长对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朗读“三部曲”的方法进行指导

5、,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初读——感知内容  这时的朗读只要求孩子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过读,让孩子初步了解课文的重要内容。如果课文是写人的,只要大体上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是记事的,只要大致知道这件事的过程;如果是说明性的,只要知道说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二、研读——理解内容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的探索者,家长只应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根据孩子的能力,对于他能理解的内容,家长不要给予干涉,并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为克服孩子个体尝试

6、的局限,家长应和孩子共同阅读,积极探讨,并交流各自的朗读方法。  由于孩子年龄小,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情感较为复杂的句子难以理解,家长应和孩子采用对比朗读的方法,让孩子辨别朗读的不同之处,从而使孩子感悟出句子的含义。孩子在为理解内容而欢欣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  三、品读——加入感情  经过研究发现,课文中有些句子,特别是引用人物语言的句子本身就提供了感情朗读的“提示”。只要让孩子找到这些提示语,便能很快掌握朗读的技巧,读出韵味儿。另外,家长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写景状物的文章应读得抒情、优美些,语调明快

7、些;写人记事的文章则要根据具体内容而定,反映黑暗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要读得低沉些,慢些,反映新社会人民幸福生活的文章要读得欢快些,语调活泼些。同时,要让孩子知道,这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还要依据其行文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孩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精妙,从而陶冶孩子的情操。  “三部曲”朗读课文,孩子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因而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