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优势病种规范

急诊优势病种规范

ID:39177157

大小:72.5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6-26

急诊优势病种规范_第1页
急诊优势病种规范_第2页
急诊优势病种规范_第3页
急诊优势病种规范_第4页
急诊优势病种规范_第5页
资源描述:

《急诊优势病种规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1)诊断要点发热,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有感受外邪病史。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降低或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2)主要症状:鼻和喉部烧灼感,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流涕、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症状:恶寒发热,鼻

2、咽部不适、疼痛。主要体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充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二)证候诊断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3.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

3、,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寒束表证治法:解表散寒。推荐方药:(1)麻黄汤加味:麻黄、杏仁、桂枝、生甘草、葛根。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2)葛根汤加减:葛根、桔梗、杏仁、生石膏、桂枝、赤芍、连翘、生甘草、生麻黄、柴胡。(3)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中成药: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颗粒等。2.风热犯表证治法:解表清热。推荐方药:(1

4、)银翘散加味:牛蒡子、薄荷、生甘草、杏仁、淡豆豉、淡竹叶、连翘、荆芥穗、银花、桔梗、桑叶。(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桔梗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大枣、生姜、桔梗、银花、生甘草。中成药:疏风解毒胶囊、双黄连口服液、银黄颗粒等。3.暑湿袭表证治法:清暑祛湿。推荐方药:(1)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甘草。(2)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半夏、六一散。中成药:藿香正气水(胶囊、软胶囊)、暑热感冒颗粒等。4.卫气同病证治法:透表清气。推荐方

5、药:柴胡、黄芩、青蒿、羌活、薄荷、石膏、大青叶、鸭跖草、生甘草。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小柴胡颗粒等。(二)退热治疗1.针刺退热:选穴,大椎,上肢取曲池、合谷,配内关、手三里;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手法均采用泻法。2.刮痧退热:取大椎穴。由内向外、单一方向刮动,每一部位刮20下左右,至局部皮肤出现微红或紫色充血瘀点为度。3.药物擦浴退热:升降散药液(大黄、姜黄、僵蚕、蝉蜕)擦浴,开腠理,泄邪热。也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使用冰帽、冰袋、冰毯、灌肠、酒精擦浴等其他方法。(三)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根据

6、病情,辨证选用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四)基础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必要时补液500~1000ml。(五)护理1.风寒束表者,可服生姜汤,饮热稀饭等温散之品以助汗出。2.风热犯表者,可给予清凉饮料,如西瓜汁、梨汁、甘蔗汁、荸荠汁、鲜桔汁。3.表证期,密切观察病情,对高热烦燥者,警惕邪犯心包之危证。4.汤药煎煮时间不宜太长,沸后5-10分钟即可。5.密切关注服药后汗出情况,以防厥脱之变。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解热时间:服药72h内(1个疗程内)体温下降到37

7、.2℃及以下,并且其后体温不再上升超过37.2℃的时间。2.即刻退热判断标准:服药后4h内体温下降0.5℃。3.痊愈天数:首次服药至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所需天数。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标准:精神、食欲好、体温恢复正常满12小时、鼻咽部症状消失、咽充血消失。(二)评价方法1.评价疗效性指标:体温,症状和体征。2.体温观察时点:首诊体温、服药后1h、2h、3h和4h体温。服药后第2天8:00、12:00、16:00和20:00体温,第3天8:00、12:00、16:00和20:00体温,服药后72h体温及服药72h外随

8、诊体温。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成水样便,大便量增加。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