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269025
大小:632.00 KB
页数:46页
时间:2019-06-29
《古代与近代自然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自然辩证法中国计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鲁本录大自然赋予大地景色以多种多样性,然而人们却热衷于简化它。这样,人们毁掉了自然界的格局和平衡,自然界靠着这种格局和平衡才能保有自己的生物物种。人类忘记了自己的起源,又无视维持最起码的需要,这样,水和其他资源也就一同变成了人类漠然不顾的受难者。人类已经失去预见能力和自制力,人类自身将摧毁地球并随之而灭亡。——艾伯特·施韦策思考题:人类和自然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第一讲古代与近代自然观一、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古代自然科学状况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3、述评二、16世纪、17世纪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2、的科学基础:近代科学革命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3、述评一、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古代自然科学状况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3、述评1、古代自然科学状况古希腊自然科学的发展总的来说有两个特点:第一,自然科学仍处于萌芽阶段,尚未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万物源于水”1、古代自然科学状况第二,自然科学在哲学母体中难以分门别类,因此局限于对自然现象进行笼统的描述。那时的自然哲学家是全才,如Aristotle。1、古代自然科学状况总体来说,古代科学萌芽于对自然抽象的思辨和猜测之中,当然也有经验的成分。自然科学与哲学融合在一起。直到亚里士多德时代,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
3、仍然是一回事,并且是以脱离实用技艺、从事纯理论的探索为目的的。一、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古代自然科学状况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3、述评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从三个方面对自然进行思考:首先,本体:从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到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等,试图对具体个别事物来描述万物的本原。既有经验的具体,又有抽象的思辨。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其次,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米利都三杰之一阿那克西曼德被认为是宇宙演化学的始祖。之后,恩培多克勒在《论自然》中将宇宙演化的历史描述为由爱和恨两种对立的力量此消彼长,促使水火土气四种元素的分离和结合。甚至认为
4、包括人类的全面生物在宇宙演化的一定阶段,在爱和恨的力量作用下,有四种元素结合产生的。另外还有毕达哥拉斯等人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也有不同的猜测与思考。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再次,什么是自然:古代自然哲学家凭借直觉,认识到“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自然的意思,其一是指生长着的事物的生成,其二是指生长着的事物所从出的内在的东西,其三是指天然物体原初的运动之根源,它就在物体的自身中。自然是自我运动的。一、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古代自然科学状况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3、中国古代自然观4、述评3、中国古代自然观孔子的自然观
5、:孔子自然哲学观特别注重“天人合一”。《论语·阳货》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关于天人关系的独特观点是他的“三畏说”。《论语·季氏》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他把“畏天命”放在了最前面,其实就是要求人们敬畏自然的意思。《易传·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指没有天地的好生之德,人类无法立足于自然界。《礼记·中庸》也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孔子在这里已经把人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看成相互的和谐运动和平衡发展的过程了,这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主张十分接近。4、述评首先,古希腊自然科学状况决定了当时的自然观是朴素的:①直
6、观性。②猜测性。③神秘性。④思辨性(如芝诺“飞矢不动”“阿喀琉斯追不上龟”)。⑤整体性(如Aristotle四因说)。4、述评其次,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虽然具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但又不同于原始神话和宗教,开始了人类从自然界本身观察和认识自然的历程。4、述评再次,这一自然观具有辩证法精神,用联系、运动、发展的眼光认识自然界。“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3、述评另外,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如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巴门尼德的充实说、恩培多克勒的进化论等,在近代
7、科学诞生以后,先后发展成为哥白尼-开普勒的日心说、道尔顿的原子论、法拉第-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理论。4、述评恩格斯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86页)二、16世纪、17世纪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近代科学革命2、机械唯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