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赤壁情结

苏轼的赤壁情结

ID:39293217

大小:42.5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29

苏轼的赤壁情结_第1页
苏轼的赤壁情结_第2页
苏轼的赤壁情结_第3页
苏轼的赤壁情结_第4页
苏轼的赤壁情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轼的赤壁情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苏轼的赤壁情结陈天钦曾琴宋兴昌(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重庆秀山409900;南开大学,天津南开区300071)摘要:贬谪黄州的苏轼似乎与赤壁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著名的“赤壁三咏”(《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自然中融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试从赤壁情结产生缘由、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及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等方面阐释,力图让苏轼赤壁情结更具体、更形象地呈现出来,给读者以思考和启迪。关键词:苏轼;赤壁三咏;赤壁情结首先梳理一下“情结”一词的含义,《辞海》上这样解释:“情结”,也叫“情意

2、综”,乃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概念,指被意识压抑而持续在无意识活动中的,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愿望。本文之所以称苏轼有浓厚的赤壁情结,是因为苏轼贬谪黄州时多次泛舟游赤壁,并留下了“超绝古今”的两赋一词,寄予了自己兼济天下的理想寄托。黄州是苏轼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之一,在这里,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1]。在此期间,他的重要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与“赤壁”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从他与赤壁的渊源入手,从情结缘由、赤壁三咏、流芳百世三个层面来初步探讨苏轼的赤壁情结。一、情结缘由苏东坡曾被林语堂称为“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3、”[2]。正如林语堂评价说:“从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2]在身处逆境之时也能运用佛道思想进行心灵危机的自我救赎,这种旷达人生观究竟源自哪里?为何苏轼在黄州尽抒赤壁之情?(一)政治上的失意和彷徨中国历代文人大都经过一个被贬流放的过程,苏轼也未能幸免于难。神宗初年苏轼因不满新法,在《湖州谢上表》中发了几句牢骚,说神宗“知其遇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3]措辞激烈,刺痛了变法派,新党群起攻击,最终以诽谤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此为著名的“乌台诗案”。为此,苏

4、轼心理变化很大,政治上的失意和彷徨让他“看清了自己被人陷害的实质,倒使他更加沉着冷静,把对奸邪小人的鄙视转变为坚定人格、不屈不挠的决心”。[5]﹙二﹚心灵上的郁闷与孤独谪居黄州期间,犹豫和徘徊是苏轼的主要心态特征。《与陈朝请》书曰:“某自竄逐以来,不复作诗与文字。所谕四望起废,固宿志所愿,但多难畏人,遂不敢尔。其中虽无所云,而好事者巧以酝酿,便生出无穷事也。”[3]此时的苏轼,用世之志已经打消,他开始在“穷则独善其身”的心性修养上下工夫。然而,心灵孤寂、郁闷,无法排遣,仿佛与世隔绝。在给朋友李端叔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

5、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不为人识。平生素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4](《答李端叔书》)可见苏轼当时心里的的孤苦和不安。﹙三﹚儒释道精神的统一苏轼出生在文学世家,自小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素养。他始终以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显示出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并将其大力宣扬。但儒家思想中也绝非一直强调“济世”,孔子曾经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志”,其中也不免有道家所提倡的“顺乎自然”渗透其中。苏轼自幼跟张易简道士学《易》,终生与道人交往。同时,他自小熟读《庄子》,

6、在《庄子》中找到了真正的知音。因此,苏轼受道家齐物我、泯是非、逍遥无为、任性随缘等思想影响深远。苏轼更是深受佛教的影响。少年时代他就开始广泛涉猎佛书,同僧人、诗僧也交往密切。他的作品里充满着镇定自若、超然物外的审美韵味。如:《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情”表现出一种坦然面对人生风雨的镇定和自信。总之,苏轼思想很驳杂,可以说,三家的精髓共同铸造了苏轼的人格和文格。至于儒、释、道三种思想和文化在他心中是怎样杂糅和碰撞在一起的,下面将对他关于赤壁的一词二赋进行探讨。二、赤壁三咏被贬黄州,《易经》成了他的精神支柱,道家成为他的突围之道。这三篇传世名作皆以“水”

7、为表现对象,蕴涵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感悟。﹙一﹚《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入世”与“出世”矛盾《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代表,作者开篇便以一泻千里的滚滚大江和光照青史的英雄人物相联系、相比照。而后点出“赤壁”,极写赤壁的雄伟奇险,参差陡峭的石壁直插云汉,正是这样的惊涛骇浪孕育了千古英雄豪杰周瑜。然而,此时的自己已经是两鬓染霜,空有抱负而不酬,空有才华而不伸,怎不生惆怅、悲愤之情?民族英雄岳飞面对外敌强侵,山河破碎,“怒发冲冠”,吟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千古名句。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苏轼同样在词中发出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8、发。”用一个“笑”字在自解自嘲中化悲怨为旷达。这里有他“‘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既有热烈的辅君治国、兼济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