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环境生态学课件第三章种群生态

北京大学环境生态学课件第三章种群生态

ID:39340069

大小:374.33 KB

页数:55页

时间:2019-07-01

北京大学环境生态学课件第三章种群生态_第1页
北京大学环境生态学课件第三章种群生态_第2页
北京大学环境生态学课件第三章种群生态_第3页
北京大学环境生态学课件第三章种群生态_第4页
北京大学环境生态学课件第三章种群生态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京大学环境生态学课件第三章种群生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种群生态第一节种群的基本概念一、种群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的集合体.是具有潜在互配能力的个体.二、区别种群和种(物种)的概念种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是一个分类阶元.*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不同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地理隔离,长期隔离有可能发展为不同亚种,甚至产生新的物种.第一节种群的基本概念三、种群是构成物种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组成成分)四、种群的类型(按研究对象分)自然种群实验种群单种种群混种种群什么是种群生态学也即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定量地研究

2、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率了解影响种群波动的因素及种群存在、发生规律;了解种群波动所围绕的平均密度及种群衰落、灭绝的原因;目的:调控种群第二节种群的基本特征一、种群的密度每个单位空间内个体的数量.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参数,也是种群重要的参数之一.种群密度和生物的大小及该生物所处的营养级有关.第二节种群的基本特征二、种群的分布型1.定义:种群在一个地区的分布方式,既个体如何在空间配置的.或种群在一定空间的个体扩散分布的一定形式.2.研究分布型的现实意义抽样设计方案数据处理扩散行为第二节种群的基本特征3.种群分布型的类型

3、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⑴随机分布:每个个体的位置不受其他个体分布的影响.可用泊松分布概率公式表示:Px=e-mmx/x!Px:一个样方含x个个体的概率(理论值E)x:各样方含x个个体m:样方密度的平均值第二节种群的基本特征⑵均匀分布:个体间的距离比随机分布更为一致.可看作是随机分布的特例.⑶集群分布:个体呈疏松不均匀的分布.又称聚集分布.是最常见的类型.集群分布一般可分为核心分布型和负二项分布型核心分布型(奈曼分布):分布不均匀,个体形成很多小集团或核心,核心之间的关系是随机的.其概率公式可表示为:第二节种群的基本

4、特征Px=m1m2e-m2/x∑m2r/r!其中:m1=m2/(s2-m);m2=s2/(m-1)m为平均密度负二项分布型(嵌纹分布):个体分布疏密相嵌,很不均匀.其概率公式可表示为:Px=(m/p+x-1)(p+1)-k-xpx/(x!m/p-x!)!其中:p=s2/m-1m为平均密度第二节种群的基本特征4.种群分布型的计算⑴频次分布法:根据分布型的理论概率分布通式计算出理论概率和理论频次;用x2检验法分别检验理论频次和实测频次的吻合度,来判断属何种分布型.⑵分布型指数法a:空间分布指数(扩散系数)I=s2/m当I=1

5、,随机分布;I<1,均匀分布;I>1,集群分布.第二节种群的基本特征b:k值法(可不受虫口密度变化而改变)k=m2/(s2-m)1/k=0,随机分布;1/k>0,集群分布;1/k<0,均匀分布.C:聚块指标m*/mm*:平均拥挤度。m*/m=[(∑xi2/∑xi)-1]/m第二节种群的基本特征C:聚块指标m*/mm*:平均拥挤度。m*/m=[(∑xi2/∑xi)-1]/mm*/m=1,随机分布m*/m<1,均匀分布m*/m>1,集群分布第二节种群的基本特征d:平均拥挤度m*与平均密度m的回归关系:m*=α+βmα=0,β

6、=1,随机分布β<1,均匀分布α>0,β=1α=0,β>1,集群分布α>0,β>1第二节种群的基本特征三、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1.出生率生理出生率(最大出生率):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出生数量.生态出生率(实际出生率):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实际出生数量.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的结果.影响出生率的因素:a.性成熟速度;b.每次产仔数;c.每年生殖次数;d.生殖年龄的长短.第二节种群的基本特征2.死亡率生理死亡率(最小死亡率):在最适条件下个体因衰老而死亡,其种群死亡率降到最低.生态死亡率(实际死亡率):在一定条

7、件下的实际死亡率.许多个体死于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影响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一般都以种群中每单位时间每1000个个体的出生或死亡数来表示.第二节种群的基本特征四、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的年龄分为三种生态年龄,即3个年龄组: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3种主要的年龄结构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老型第二节种群的基本特征五、性比大多数生物的自然种群内♀♂个体比率常为1:1出生时雄性多于雌性,随年龄增长,雌性多于雄性.性比也受环境因素影响,如食物的丰歉.如赤眼蜂,当食物短缺时,雌性比例下降.第二节种群的基本特征六、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

8、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这种不同不单表现在♀♂相异,同性个体也有不同.如飞虱长短翅;社会性昆虫等第三节种群的增长目的和内容:认识种群数量上的动态,用数学模型加以描述,进而分析其数量变动规律,预测未来数量动态趋势.按时间函数的连续或不连续,可分两类.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世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