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及其在抗生素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及其在抗生素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ID:39677069

大小:288.4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09

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及其在抗生素药物分析中的应用_第1页
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及其在抗生素药物分析中的应用_第2页
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及其在抗生素药物分析中的应用_第3页
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及其在抗生素药物分析中的应用_第4页
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及其在抗生素药物分析中的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及其在抗生素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技术如大气压化学离子化(APcI)和电喷雾离子化(ESl)使分析型HPLC、毛细管HPLC、CE和CEC与APCI—MS、ESI—MS可以很好地结合。、HPLC—NMR与HPLC—MS联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利用分流技术,将5%HPLC洗脱液送到MS仪,因为HPLC—NMR使用了氘代溶剂,观察到的分子离子峰会因每氘代一个质子而增加1。另一种为平行地使用HPLC—NMR与HPLC—MS,因为HPLC—APCI—MS检测限在lng范围内,且消耗非常小。在线固相萃取(SPE)常被用于在经HPLC—NMR分析前浓缩样品,通过在线固相萃取(SPE)与HPLC联用,直接进行化合物的研究成为可能。4结语随着

2、技术的改进,HPLC—NMR联用技术已日趋成熟,但更进一步的优化还是必要的,特别是提高NMR的灵敏度。另外,色谱在线富集技术在毛细管一NMR分离技术的应用也会促进联用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见,随着毛细管分离与NMR、ESIMS和APCI—MS结合的广泛应用,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取得突破,尤其在候选药物高通量筛选中,大大加速无副作用新治疗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参考文献略)液相色谱一质谱(LC—MS)联用技术及其在抗生素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朱斌1胡昌勤2(1广西药品检验所,南宁5300212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色谱技术(LC/GC)作为一门分离技术,其最大特点是可以将复杂的混合物分离

3、成各个单一组分,是现代分析中不可缺少的强有力的分离手段。常用的检测器,配合标准长的使用可以对组分进行定量分析,但其提供的结构信息极为有限,定性能力较差,只能根据组分的保留特陆定性,在组分未知的情况下,对解析化合物的结构常常无能为力。MS作为强有力的定性手段,可以测定化合物的分子量以及其他相关的结构信息,对解决化合物的结构问题十分有效,具有鲜明的定性特点,但这仅仅对纯物质是这样,而对复杂混合物而言,MS分析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传统对物质的分离、定性(结构鉴定)是离线进行的,即利用色谱的分离能力分离、制备纯的待测物质,再利用定性、定结构的分析技术进行分析,操作烦琐、耗时、样品易玷污或损失。因此,

4、实现联机、在线联用一直是分析工作者努力的方向。由于各种接口技术的发展,使色谱与质谱联用日益广泛,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分离和鉴定分析方法之一。GC—MS联用是开发最早、应用较多的色谱联用技术,但GC要求样品具有一定的蒸气压,只有20%的样品可不经预先的化学处理而能满意地用GC分离。由于GC—MS无法分析难于气化和分子量较大样品,同时对于那些易于热裂解或热不稳定的化合物其使用范围受到限制,而HPLC可分离极性的、离子化的、不易挥发的高分子质量和热不稳定的化合物,同时,LC—MS联用弥补了传统LC检测器的不足。集LC的高分离能力和MS的高灵敏度、极强的定性专属性于一体,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现将LC

5、—MS联用各种接15的特点及其在抗生素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介绍如下。1.HPLC—MS联用技术液相色谱一质谱(1iquildchromatography—I/lassspectrometry)联用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相比GC—MS联用技术,其经历了一个更长的实践、研究过程,因为在最初的研究阶段,将两者联用需解决几个问题:(1)按照联用的要求,LC—MS的在线使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真空的匹配,因为质谱的工作真空一般要求为100Pa,要与一般在常压下工作的液质接1:3相匹配并维持足够的真空非常困难。为此。可采用增加真空泵的抽速并采用分段、多级抽真空的方法形成真空梯度来满足接口和质谱正常工

6、作的要求;其次可采用毛细管LC、微孔柱LC或将HPLC洗脱液分流等方法。(2)早期的质谱仪,化合物的电离方式只有El、cL和FD离子源。经典的离子化方法是将样品在真空条件下加热挥发成气体后进行离子化的。而HPLC分离的样品常常是极性的、不易挥发的高分子质量和热不稳定的化合物,如用传统的离子源与LC联用,有可能发生样品的热分解。为了解决电离问题就应运而生了一些软电离技术如快原子轰击(FAB)、热喷雾接L】(TSI)、电喷雾(ESl)、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MAIDI)、z一喷雾(z—Spray)和正交电喷雾(OrthogonalSpray)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出现,逐

7、步解决了LC—MS联用中样品离子化的问题。除真空匹配外,液质联机技术发展可以说就是接口技术的发展,扩大LC—MS应用范围,以使热不稳定937和强极性化合物在不加衍生化的情况下得以直接分析,并将质谱分析用于生物大分子是液质接口技术的发展方向。LC—MS各种软离子化接VI的开发正是迎合了这个方向。下面将对几种常用接口进行介绍。1.1直接液体导入接口直接液体导入接口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最老、最简单的LC—MS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