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强国共识下的经济崛起

吴晓波--强国共识下的经济崛起

ID:39921103

大小:9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15

吴晓波--强国共识下的经济崛起_第1页
吴晓波--强国共识下的经济崛起_第2页
吴晓波--强国共识下的经济崛起_第3页
吴晓波--强国共识下的经济崛起_第4页
吴晓波--强国共识下的经济崛起_第5页
资源描述:

《吴晓波--强国共识下的经济崛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强国共识”下的经济崛起上一篇/下一篇 2009-09-2819:48:26/个人分类:时代背影查看(4)/评论(0)/评分(0/0)      自1870洋务运动之后,“强国”这个词汇覆盖了中国所有的主题,成为无数热血国人的毕生理想。在很多时候,这个梦想化身为一场场流血的革命,一次次不对称的抗争与寂寞的漂泊,或是一个个玫瑰色的工业梦想——它构成了百年中国沉重的旋律。在很多时候,我们急迫的寻找着通往未来的道路,有时候甚至迫不及待,在一条道路还没有完全考察清楚的时候,都不惜铤而走险;而有的时候,当历史的浪潮涌来时,我们又会在徘徊不前中与历史机遇擦肩而过。  这是一场漫长而令

2、人焦虑的探索,在这探索的尽头,我们找到了实业救国、实业强国的道路。到今天,当改革开放走过30年,当共和国迎来一甲子的庆典,我们站在历史的台阶上回望30年、60年与130年的漫长,会生怎样的感慨?我们已经触摸到了“强国梦”的边了么?还有多少随风逝去的实业家被我们怀念?未来,我们又该如何自信的走下去呢?……这是一些散落在历史深处的问题。  新角色  1884年,后来被誉为“晚清商父”的盛宣怀入主招商局,当时,面对财尽民贫、国家饱受侵略屈辱的状况,绝顶聪明的盛宣怀历史性地创造出了“官督商办”的商业模式,从而将洋务事业引向了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  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出于强大国力的

3、需要,国有企业跟国家的命运不断结合,在依靠政策支持、资源垄断而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不断错失真正的市场化机会。企业由此患上“政策依赖症”,在最终更加剧烈的竞争中走向衰亡。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说法并非全盘否定国有力量在中国富强道路上的作用。事实上,在旧时代的整个“实业强国”的蓝图中,国有企业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支撑起了中国的现代工业的脊梁。但国有企业的过于强大却又反复的变成影响商业现代化的阻力,甚至在某些时刻成为了倾覆政权的力量。在清代末年,正是国营资本与民营资本的一次激烈博弈,最终导致了帝国的覆灭。而在20世纪40年代里,以所谓“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集团,也给

4、国家治理带来了重大的负面效应。  新中国的成立是国有资本新角色的开始,在共和国60年的历程上,国有资本始终具有决定性角色与地位,这依然是一个无比顽强的传统。  为了统一管理全国经济,1952年7月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随后又相继成立国家建设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技术委员会和国家物资供应总局等机构。这些机构均下设至县级政府,形成了一个封闭、垂直式的计划管理体系。这是一只无比庞大、无所不在的“看得见的手”。1956年,随着私人工厂的“绝种”,国有及集体企业成为惟一的企业生态。  在雄心勃勃、严密的计划体制下,所有的工厂都仅仅是一个生产单位,国家需要建设什么工厂、生产什么产

5、品、培植多大的生产能力,以及产品的产量和投资的规模,都由国家通过计划直接安排。国家既在宏观上进行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布局等宏观决策,又在微观层面上担负着项目决策管理任务。  这种体制的优劣在日后无比清晰地呈现出来,强大的计划性大大提高了资源聚集的能力,能够以“举国之力”办成大事,而它所必然带来的则是低效率、浪费和反应迟缓等等病症,与计划经济并蒂而生的两个景象是官僚主义和短缺经济。  于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的改革成为一个主要话题。但在1998年之前,国企改革的主题一直是“放权让利”,其后开始了产权改革,但随着数以十万计的中小型国有企业转变“身份”改为民营

6、,国有资本却最终在能源型和资源型领域形成了新的垄断态势。  强国逻辑  强国的梦想,让中国人愿意为之牺牲一切,即便到了和平建设的时期,痴念不改。  开国之初,为了在短时间内把重工业抓上去,从中央到地方倾全力而为之,计划经济的威力以及因此而形成的“举国效应”发挥了重大作用。以用电量为例,一五期间,全国电力的八成以上都用于工业,农村用电只占全国电量的0.6%。此外,农业对工业的反哺一直非常之大。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GDP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9.2%。1978年之后,为了从混乱和积弱中摆脱出来,我们又采取了不顾一切的战略,“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一策略的成效,便

7、是举世瞩目的中国之真正崛起。过去三十年里,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经济总量相继超过了英国、德国,一跃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甚至某些外国媒体以G2——美国与中国——来描述当今世界的两极景象。  然而,偏执性的强国追求,也让中国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早在1956年8月,毛泽东就发表了著名的“开除球籍”的论断。  为了不被开除“球籍”,1958年,毛泽东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炼钢铁的“大跃进”,提出在一年内把中国的钢铁产量翻一番,一举超过英国,全国上下为了这一目标顿时陷入疯狂,各地建起了数以十万计的小高炉,人们满怀热情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