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ID:40113290

大小:34.0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21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_第1页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_第2页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_第3页
资源描述: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尚贤兼爱,非攻交利,大同以容世界——浅论墨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本是一个善于制造器械的能手。后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他认为儒家思想所重视的周礼烦琐不容易实行,厚葬既浪费钱财又贫民害事,另立了一个与儒家不同的学派——墨家。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其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形成的《墨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墨子和墨家思想。《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墨子的主要主张。墨子认为当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使得“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成为天下的大害

2、,而战争与掠夺的根源就在于缺失“兼爱”精神。他说:“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必不忠惠,父子不相爱则不孝慈,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所以墨子认为“兼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唯一办法。墨子的“兼爱”亦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称为“仁人”,与孔子提倡的“仁”字面相同,但具体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孔子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度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而墨子主张爱无差等,爱无厚薄。“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思想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在墨子生活的春秋

3、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乱频繁,普通百姓对此痛恶不已。因此,墨子提出“非攻”的思想。他指责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批判其对被侵略国家的“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残酷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而且对发动战争的国家也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最终的结局就是两败俱伤。墨子的“非攻”也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他也区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伐”与“诛”。他的“非攻”实质上是“非战”、“和平”,这与他的“兼爱”思想是一致的,并且是“兼爱”思想的最集中地体现。墨子的“尚贤”、“尚同”思想是出于消除战国初期的混乱割据局面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春秋战国之交,大小诸

4、侯国林立。各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子民,发动了无数次战争。墨子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了“非攻”的解决方法。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制止战争。所以他又从政治用人和政治体制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尚贤”、“尚同”。墨子的“尚贤”思想就是主张实行贤人政治。他认为“国家治薄”的原因在于“贤良之士寡”,所以他首先提出了“众贤”的“尚贤”措施。所谓“众贤”就是使社会上的贤良之士增多。具体的办法就是“将富之、贵之、誉之”。在使国家的贤良之士增多后,就面临着如何选拔和如何使用的问题了。在选用良士上墨子提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的标准。这个标准其实就是墨子“尚贤”思想的

5、最核心的体现,它贯穿着墨子的整个政治理念。人才选拔出后就是如何使用的问题了,在这点墨子提出了“使能”的概念,即:依据良士各自的能力与特点慎重地使用。就是要做到“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其实,墨子提出的“尚贤”不是一种空泛的概念,而是一种可操作性的选贤制度。他认为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贤人政治,就可使国家长治,官府殷实,万民富足,而达到最终的“尚同”。何谓“尚同”?“尚同”就是崇尚同一。同一即同一思想认识。与谁的思想认识同一?当然就是从“尚贤”中找答案,与贤人的思想认识同一,这是墨子“尚同”思想的归结点。具体的说,就是“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这里的“上”必须是

6、一个贤者,这是墨子“尚同”思想的前提。也就是说“尚贤”是“尚同”的前提。新时期,尤其是十六大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实现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十八大又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而我们纵观墨子思想,会发现其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构建和谐有着积极我们可以将墨家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影响的方面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兼爱交利,构建包容的和谐社会关系 “兼爱”作为墨子思想的核心,它蕴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

7、人与人之间的“兼相爱”,就是要人们待人如己、爱人如己、相亲相爱。另一层面则要求人与人间要“交相利”,也就是施予爱的同时施予利。以此达到墨子所希望的和谐的社会关系。当然,这只是墨子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而现如今,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正需要这种“兼相爱”的博爱精神,“交相利”的互惠主张吗?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其中人与人的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石,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骨架,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最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