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答记者问法”初探

阅读教学中“答记者问法”初探

ID:40601685

大小:6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04

阅读教学中“答记者问法”初探_第1页
阅读教学中“答记者问法”初探_第2页
阅读教学中“答记者问法”初探_第3页
阅读教学中“答记者问法”初探_第4页
阅读教学中“答记者问法”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中“答记者问法”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阅读教学中“答记者问法”初探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不少阅读教学的课堂由“满堂灌”变为了“满堂问”,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的激情消失,兴趣降低,导致教师的讲解70%都变成了学生的“耳边风”,教师辛苦,学生厌倦,效率低下,效果不佳。此现状急需改变。本研究以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法”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经过实践研究而总结出“答记者问法”,就是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把学生所要学的知识,所要掌握的技能,全部归纳整理为若干问题,让学生在答问、提问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阅读教学“答记者问法”,变“师问生答”为“师生互相问答”,而以学生问,老师、同学答为主,操作简便易行

2、,效果能及时显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词:阅读教学;答记者问法;大记者;小记者;发言人;前言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辛辛苦苦,学生听得迷迷糊糊。实施新课改来,为了避免“满堂灌”,就转而运用“问答法”,结果不少课堂又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教师问得“大汗淋漓”,学生答得热热闹闹,结果都是低效或无效。“满堂灌”、“满堂问”,都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使学生的激情消失了,兴趣降低了。在人曾调查,教师的讲解,70%都变成了学生的“耳边风”,如此,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另外,很多教学的效率不高

3、,特别是乡村学校,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本来只需2课时的,却要3课时才完成,只需3课时的,有的却要5课时,如此低的效率,导致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牺牲学生众多的课余时间,增加学生大量的课外负担。因此,找到一种效率高,效果好的阅读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的“问题教学法”,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可以是老师提出来,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

4、深入,“问题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逐渐被采用。江西的张富老师,他实验研究的“问题组合教学”法,也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典范。所谓“问题组合教学”,就是每堂课根据教材内容,将一篇课文内容转换为一连串问题,让学生独立作答,使复杂的教学过程浓缩为“问——答”这种简单形式。[2]受此启发,我在所教的班级中进行实践研究,经过数年的摸索,我总结出了阅读教学中的“答记者问法”。一、“答记者问法”概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把学生所要学的知识,所要掌握的技能,全部归纳为若干问题,让学生在提问、答问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这就是阅读教学中的“答记者问法”。二、“答记者问法”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5、。我分为三个阶段来实施:(一)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当“大记者”提问,指导学生在深钻课文后,由小组或个人,充当“发言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初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这个阶段体现“师问为主,生问为辅”的原则。师生提问比为7:3。阅读教学中,提问很重要,问题提得恰当,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想像,引导学生前进。如果问题提得不当,则容易徒具形式,浪费时间,甚至走弯路。[3]因此,教师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了提好问,我在两方面进行了努力:一方面,设计问题前,首先要吃透教材,从高处着手。这是能设计出好问题的首要条件

6、。设计问题时,也不要过分依赖“教参”、“教辅”,过分依赖,就会限制自己的思考,最终至多是出色的“模仿秀”,没有自己的心得,处理和设计问题就不能得心应手。[4]在这方面,我走了条捷径,就是充分利用好每篇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设计好问题。我把问题的数量控制在课堂上能完成为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时间的长短,我把设计的问题或压缩到3——5个,或增加到6——8个。另一方面,我要求每位学生课前必须预习,提出问题,并书面交给我。我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再结合课文的重点、难点,将这些碎问加工整理成二三个整问,和我自己设计的问题组合在一起,向学生一次性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课前深入思考,准备

7、答案;课上小组交流,完善答案,等待“发言”。比如,《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就设计了以下问题:内容理解方面:1、“亲人”是什么意思?“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说的?课文中写了哪些亲人?为什么只写这些亲人?(代表老、中、小)2、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为什么志愿军却把她们称为“亲人”?3、小金花在妈妈牺牲时,都没哭,为什么却在与志愿军分别时要落泪呢?朗读训练方面:4、有感情地朗读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4—6自然段。5、把课文1、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改成陈述句,分别对照朗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