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行观”之立场简析师德及教师心理问题

以“知行观”之立场简析师德及教师心理问题

ID:40729575

大小:3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06

以“知行观”之立场简析师德及教师心理问题_第1页
以“知行观”之立场简析师德及教师心理问题_第2页
以“知行观”之立场简析师德及教师心理问题_第3页
资源描述:

《以“知行观”之立场简析师德及教师心理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以“知行观”之立场简析师德及教师心理问题知行观是中国哲学史上别具特色的价值立场之一,体现着中国哲学的精神实质和中国哲人们的不懈求索,自然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成长。知行观中的“知”,绝不仅仅是狭义上的“知识”、“经验”、或者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见闻”,而更多侧重于哲学范畴及人价值本体范畴上的“天德良知”。简单来说,所谓“知”,就是个体以思想为中介,对生活世界所开展的批判性思考和由此建立的终极性体悟。另一方面,“行”即“行动”、“行为”、“现实生活”或“经验世界”等。事实上,“实事求是”就是一种典型的

2、知行观,通过生活中的行为来寻求那终极的“知”和“是”,这也即是《大学》中所提及的八“目”之一——“格物致知”。纵观知行观体系产生、发展与完善的整个历史进程,无外乎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从知行产生的先后方面来看,有知先行后说,强调知的导向价值;有行先知后说,更强调从行动中寻求至理;也有知行合一说,知即是行,行也是知,“格物”也就是“正心”。从知行的重要性方面来看,中国不同时期的先贤哲人们由于所站的立场以及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与理想社会不同,也有着各自的偏好。先秦诸子相对务实,因此更强调“行”的重要性,强调“行

3、中求知”的人生范式;之后受到佛教的影响,为追求处于“彼岸”的“佛性”逐渐趋向于“悟”而淡化了行的重要性;及至后来对中国哲学发展影响深远的宋明理学,比较统一地认同“行”更重于“知”(尽管后来因为对王阳明心学的不同理解而分离成两条不同的方向)。这既体现着中国人文精神的强大包容性与自我调整能力,同时也展现出对“钝根”与“利根”之人差异性的极大尊重。但无论先秦时期还是近现代以来,亦无论处于何种立场,哲人们都有着几近共同的美好愿景,那就是倡导与推崇人的价值的自我超越,推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洞察精

4、微的人生境界。简单回顾中国人的“知行观”,当然是为了以这样一种视域重新审视当下人的生活状态以及精神世界。或者更精确与自私一点,看看能否以“知行观”来解读与指导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工作者。如果这种努力能够为教师提供一种自我反思的途径和方式,甚至能够籍着此种自我反思来规范与调整自己的工作生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乃至精神境界,善莫大焉。首先,“知行”无论先后,不管轻重,二者是不能在事实层面“矛盾存在”而又“相互悖离”的,否则,就会于自己的经验或者生活世界中,不自主地表达出种种不道德的行为。如此之老师,当

5、然是师德低下甚至是师德败坏。教育,除了需要技术与专业的支撑,更需要教育者展现与流淌自己的“良知”3。这种良知,意味着尊重、关爱、平等、善良,意味着宽容、呵护、期待、微笑。但在教育者的现实表征中,在教育者细微而具体的教育行动中,倘若取而代之的是藐视、呵斥、辱骂、责备,是体罚、隔离、恐惧与冷漠,这必然就是教师“知”与“行”的矛盾与排斥,长此以往,“知”逐渐被蒙蔽被搁置被抛弃,“行”愈来愈凸显暴戾无度。此种“知行悖离”之徒妄谈常人,何以为师?所以,当自己在知行出现悖离的早期阶段,能够及时地发现、反思并做毅然

6、决然地改变,也不失为一种自我救赎。人生在世,孰能无过?这个“过”也即是“行为”上与“良知”和“公义”的冲突。事实上,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纯粹道德的社会来约束与评估当下这个道德极度滑坡的现实世界。教育不能孤立于社会而存在,尤其在道德层面,教育在高于社会的发展但同时又潜在地甚至是不为人知地受当下道德常态的影响。的确,当身边充斥太多“知行背道而驰”的活生生的案例时,当我们听闻太多“毒奶粉”、“黑煤窑”、“瘦肉精”、“郭美美”以及“学生安全”时,当我们感受太多由物欲引发的“矛盾”、“冲突”、“是非”、“腐败”时,

7、我们的确很难成就一笑置之而又独善其身的洒然。正因为如此,犯错是正常的。但觉察到“错”与“过”的刹那或之后,我们又必须要学会从理性和实践的层面剖析自己的“知”和“行”,让二者在短暂别离后相互亲近甚至是不断融合,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德性”的层面更接近为师的要义。其次,“知行”还要尽可能在思想的层面不出现相互否定,否则,必然出现心理上的困扰、症状甚至是问题。世纪之交,改革开放使得物质逐渐丰富与膨胀之时,教师心理问题之普遍性严重性曾被广泛关注,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不良教育现象也被社会所诟病。当然,十多年过去了,

8、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心理问题不复存在了,只不过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有着地域上的差异以及个体的轻重罢了。谈及教师心理问题,我们自然也要寻根究源。教师心理,除了个性因素之外,其共性根源无外乎“道德氛围”、“社会认同”、“工作压力”、“经济地位”、“工作成就感”等。当我们试着一层层剥离表象与外衣后,才清晰地发现所有人的心理上的问题,几乎都源自于“良知与行为上的冲突”,这不就是“知行”之间在思想和意识层面的冲突吗?“知行合一”者,当仁不让地立于道德制高点,成为“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