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一轮总复习

初中化学一轮总复习

ID:41781848

大小:820.28 KB

页数:94页

时间:2019-09-02

初中化学一轮总复习_第1页
初中化学一轮总复习_第2页
初中化学一轮总复习_第3页
初中化学一轮总复习_第4页
初中化学一轮总复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一轮总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化学总复习上册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章自然界中的水第四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第七章燃烧及其利用下册第八章金属合金金属资源第九章溶液第十章酸和碱第十一章盐化肥第十二章化学与生活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点一、物质的变化K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

2、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考点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

3、与联系。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岀气体、生成沉淀等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实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岀来的性质实

4、质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岀的性质。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确定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岀来课题2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02、产物:

5、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结论:(D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0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

6、中含有C元素。⑶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K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2、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三、实验探究的方法:A、提出科学问题;B、假想和猜测;C、制定

7、计划;D、进行实验;E、收集证据;F、解释与结论;G、反思与评价;H、表达与交流。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考点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一)初中化学幸验常用仪器Y(反应容器L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垢竭等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用、加热仪器:酒精灯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x量筒(量液体体积)仪分离仪器:漏斗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蹑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器夹持仪器:试管夹

8、、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塔塌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考点二、药品的取用规则1、“三不准”原则:不尝、不闻、不接触。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