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科学素养引论大纲

人文与科学素养引论大纲

ID:41941294

大小:109.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9-04

人文与科学素养引论大纲_第1页
人文与科学素养引论大纲_第2页
人文与科学素养引论大纲_第3页
人文与科学素养引论大纲_第4页
人文与科学素养引论大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文与科学素养引论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人文与科学素养引论》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类别:公共课课程性质:必修修学时学分:理论学时30学时,课外学习50学时,4学分适用专业:各专业课程教学冃的与耍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对人文与科学索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清楚而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史的基础上,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个总体把握。在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H身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同时,进而要求学生了解人文与自然的科学方法、原理和风格,领会科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耕神对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自身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教学要求以专题的形式,融合文理,

2、淡化学科知识,着重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技术与社会维度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本课程是一门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索养和科学索质而开设的具有导论性的课程,其后续课程为文化索质教育类课程群中的其他课程。理论学时分配:章次内容学时数第一讲导论2第二讲人文与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2第三讲科学发展的历程与“李约瑟难题”2第四讲科学、非科学、伪科学2第五讲科学中心的转移及其社会动因2第六讲物理学思想与哲学之维2第七讲数学文化2第八讲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价值与伦理问题2第九讲系统科学与复杂理论2第十讲环境科学与生态平衡2第十一讲生命科学与智能探索2第十二

3、讲当代髙技术的崛起及率先发展的信息技术2第十三讲生物技术2第十四讲新材料与新能源技术2第十五讲STS教育与科教兴国2合计30二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讲导论(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人文与科学素养引论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教和学的方式及本课程的特点,掌握学习的方法,领会学习木课程的意义,树立学好木课程的信念。教学重点:本课程的内容、教和学的方式、领会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教学难点:培养树立学好本课程的信念讲授要点:一、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二、教和学的方式方法三、考核方式四、木门课程的特点五、学习本门课的意义第二讲人文与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2学时

4、)教学日的: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人格索质内涵、人文索养与科学索养的含义、内容、特征,领会加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修养的重要性,掌握提高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方法。教学重点: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含义、内容、特征教学难点:人文索养与科学素养的含义、内容、特征、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修养的重要性讲授要点:•、袁正光的人格素质论二、人文素养的内涵(一)人文素养的含义(二)人文素养的内容三、科学素养的内涵(一)科学素养的含义(二)科学素养的特征(三)科学素养的结构(四)科学素养的内容四、为什么我们应加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修养五、加强学养,积极体验一提髙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Z道第三讲科学发展的

5、历程与“李约瑟难题"(2学时)教学H的: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学握科学发展中具有时代意义的科学人物、事件,感受人类科学发展过程,反思“李约瑟难题”,树立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信念。教学重点:科学发展的历程、“李约瑟难题”教学难点:“李约瑟难题”、崇尚科学、热爱科学信念的培养讲授要点:一、古代科学的发展(一)四人文明古国的科学成就(二)古希腊人的科学成就二、近现代科学的发展(-)11—13世纪:十字军东征和大翻译运动(二)十四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三)十五世纪:地理人发现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人发展(四)16-17世纪:科学革命时期三、“李约瑟难题”第四讲科学、非科

6、学、伪科学(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含义、特征,掌握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区分科学、非科学、伪科学。教学重点: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含义、特征;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难点: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联系和区别讲授耍点:一、科学(一)含义(二)分类(三)特征二、非科学(一)含义(二)特征(三)生活中的非科学三、伪科学(-)含义(二)特征(三)生活中的伪科学四、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关系(一)科学与非科学的关系(二)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关系第五讲科学中心的转移及其启示(2学时)教孑目的: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三

7、次科技革命及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趋势,理解科寻屮心的转移及原因,思考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科学技术的中心。教学重点:科学中心的转移的历程、原因、启示教学难点:科学中心的转移的原因讲授耍点:一、科学技术革命(一)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生与发展(二)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三)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二、近代以來科学中心的转移及其社会动因三、当代科学发展特点(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呈现知识爆炸的状态,科技的发展按指数级增长。(二)科学技术创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大大缩短。(三)科学技术领域相互渗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