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ID:42017939

大小:120.1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9-06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试题高二语文第I卷阅读题论述类文木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

2、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②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孑L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徳境界,体现了屮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屮华礼制注重道徳修养与道徳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徳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③可以说,中华礼制口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

3、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徳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这是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④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屮华礼制能够与吋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

4、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⑤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徳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口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

5、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选白《人民日报》,作者汤勤福。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礼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它源头久远,延续不断,流传久长,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中作用重大。B.中华礼制不只是讲究“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C.屮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耍作用。D.中华礼制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相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

6、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徳人格,具有教化功能。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屮华礼制在屮国历史上得到广泛认可,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促进了民族融合。B.《礼记》所称的“尊其义”指的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这与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义同,都是追求高尚的道徳境界。C.儒家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D.所谓的“礼仪之邦”,就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是先民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理想社会。3.根据原文内

7、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礼制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剂,诸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能够逐渐缓和、化解,形成共存共荣的关系。B.中华礼制演进的原则是适时“损益”,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形成了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A.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是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既是法律的规范,又是道徳的要求;礼制既有法制规范之用,乂有教化功效。B.古人通过礼来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今天人们践行屮华礼制所倡导的精神,对于推进国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