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期末测试卷3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

文化生活期末测试卷3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

ID:42064015

大小:19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07

文化生活期末测试卷3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_第1页
文化生活期末测试卷3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_第2页
文化生活期末测试卷3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_第3页
文化生活期末测试卷3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_第4页
文化生活期末测试卷3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化生活期末测试卷3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6姓名:班级:学号:柳州市中山中学文化生活(必修3)秋学期期末检测试卷3(综合卷)一、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5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填入()内)1、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A.历史文化的多样性B.民族文化的多样性C.建筑文化的多样性D.文化教育的多样性2、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既是不同的宗教信仰,也是不同的宗教文化,但都强调慈悲之心和慈善行为。如佛教主张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离间;基督教主张孝敬父母、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可做假证陷害人

2、等,强调心灵的净化;伊斯兰教要人们在今世生活中力行善功,不作恶事。这充分说明()A.各种不同的宗教有相同的教义B.各种宗教的教规完全相同C.宗教文化同祖同根D.文化具有共性3、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这种差别的形成是由各民族的()A.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B.遗传因素决定的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D.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决定的4、秦灭六国之后,派兵平定南越。为了巩固其统治,将大批故六国的人流放到南越之地。这些人到了南越之地后,便长期与越人共同生活。长期的共

3、同生活诞生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客家文化。这说明()A.商业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B.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D.人际交往是文化传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形式5、大众传媒的出现是以()为标志的()A.语言的产生B.电视的广泛推广C.网络的普及D.印刷媒体的推广6、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有利于()①加深理解,密切各国联系②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③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④促进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凝固的艺术”的是()6姓名

4、:班级:学号:A.传统习俗B.传统建筑C.传统文艺D.传统思想8、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A.艺术创作需要生活积累B.艺术创作是文艺创作所特有的C.艺术创作来源于实践D.艺术创作必须是“身所历”“目所见”9、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A.立足于社会实践B.借鉴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C.着眼于文化的继承D.大胆设想、科学论证10、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A.发展先进文化B.繁荣民族文化C.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D.实现文化的多样性11、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过“兼容并包

5、、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全盘抛弃,彻底西化、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D.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11、“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A.正本清源独树一帜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C.薪火相传推陈出新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12.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

6、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这表明()A.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C.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13、某省举办“中国寻根之旅”活动,吸引了许多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他们考察祖籍地的发展成就,了解祖籍地的发展历史,收集祖籍地的民间故事,体验祖籍地的民风民俗,增加了对祖籍地文化的了解。举办这一活动有利于()①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②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③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④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A.①②   B.①③   C.②④ 

7、  D.③④6姓名:班级:学号:二、非选择题(48分,每小题8分)请简要说明漫画体现的文化现象角度1:文化对人的影响(积极和消极,人们要主动接受健康、优秀文化熏陶,远离落后、腐朽文化)角度2:文化影响人是通过特定的环境实现角度1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2民族节日的地位、作用角度3:教育对文化发展的特殊作用6姓名:班级:学号:文化影响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文化产业发展的弊端、市场经济的逐利性文化的继承与创新6姓名:班级:学号:文化环境与人的关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8、的不断发展,中国梦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追求。但是,在当今世界,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价值文化等领域在内的“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某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疑虑和猜忌明显加重,“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周边国家也有一定的市场。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中国要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