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

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

ID:42759486

大小:51.5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9-20

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_第1页
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_第2页
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_第3页
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_第4页
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05509班0501015910胡寅寅【摘要】综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研究者和我国学者对儿童分亨观念和分享行为的研究,包括(1)儿童分亨观念发展;(2)分亨行为发展,分享行为与分享观念的关系;(3)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如认知因素中的角色采择能力、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及自我概念等因素;情绪因素和榜样影响等。作者认为,中国心理学者在当前应该更多地开展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对分享观念和行为的研究应该在更深层次展开;对分享行为研究方法设计上,应该开展一些定性研究。关键词分享观念,分享行为,述评。分享是亲社会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在人们的社会生活

2、中,分享行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它保证着人们与别人的和睦相处、共同劳动和享受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带给人们的各种条件,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分享行为在人类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各种社会、各种宗教、各种文化中,分享行为都被赋予很高的道徳价值。从大约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在当时影响巨大的纽约中央公园杀人案的发主,包括分享行为在内的个体亲社会行为受到了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文化人类学家等科学工作者的重视。一些理论学家一直在争论包括分享行为在内的亲社会行为的基础是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这个问题。习性学家认为,包括分享意识在内的亲社会意识是具有预先适应性的(preadap

3、ted)>已经进行编程的特性人性的基本成分之一一有助于确保种族的存续。相比而言,精神分析和社会学习流派的理论家则认为,儿童的包括分享倾向在内的亲社会倾向不是来自他们的基因或进化史,而是来自其社会经验(利他性是后天习得的)。认知发展理论家赞同后一种观点。他们认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式和表现出来的多少都取决于他们的认知技能和智力发展水平。1关于儿童分享观念发展的研究W.Damon(1977)研究了儿童在童年早期和中期分享观念的发展变化。发现4岁儿童就能意识到分享的重要意义,但他们这样做的原因经常是相互矛盾的、自私的:“我分给她,是因为如果我不这样做,她就不和我玩”或“我给她一些,但大部分

4、是我的,因为我年龄大些。"进入儿童中期后,儿童就能具有更成熟的、公正的分享观念。Damon概括出4〜8岁儿童分享观念发展的三个水平:(1)平等分配水平(5到6岁)。这时的儿童懂得,当资源较少时,每个人都应该得到数量相同的资源,例如钱、玩游戏的次数或好吃的东西。(2)按劳分配水平(6到7岁)。在这个水平的儿童认为,应该对那些工作特别努力的人,或以特别的方式进行工作的人进行额外的奖赏。(3)仁爱观水平(约8岁以后)。到这个水平的儿童认为,应该对那些条件不好的人给予特别的关注—例如,对那些积攒零钱不多或手里没有零钱的孩子,应该多给一些零钱。但这种观点只适用于跟朋友的交往。而在与陌生人交往时

5、,则更多地遵循平等分配原则。Damon认为,平等(give-and-take)式的同伴交往使儿童对他人的观点更为敏感,这反过来促使儿童的公正的分享观念的发展。在公正分享推理方面做得较好的儿童,往往在解决社会性问题、帮助他人、与他人分享等方面也做得较好。N.Eisenberg认为儿童早期到青少年时期,对于亲社会两难问题的推理能力的发展依次经过5个水平。亲社会道德推理的发展达到快乐主义水平以上的学前儿童更可能帮助他人,并自发地与其同伴分享贵重的物品。对年龄较大的被试进行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在高中生样本中,成熟的道德推理者常常会帮助那些确实需要帮助的人,(虽然他们并不喜欢的这些人),而不

6、成熟的道德推理者倾向于忽视他们不喜欢的人的需要。最近在巴西进行的另一项研究发现,与亲社会性倾向较低的那些儿童相比,在亲社会行为上受到同伴的较高评价的青少年更可能在Eisenberg所说的最高水平进行亲社会道德推理。R.W.Huntsman用间接故事法研究了400名4〜11岁儿童分享观念的发展,结果发现,儿童的分享行为似乎由不同的情境因素所决定,其发展曲线仅只显示出量的变化,而看不出质的差异。我国学者岑国祯、刘京海对中班幼儿和小学二、四、六年级学生各30名共120名儿童,男女各半进行分享观念发展的研究。结果表明:(1)物品件数和分享人数两者相等时,我国儿童都倾向于“均分两者不等时,则都

7、倾向于“慷慨二说明,我国儿童至迟从5岁起已无“自我中心”现象。(2)在“慷僦分享”上,我国儿童对一般物品大多指向“需者”,但此倾向在9岁始占优势;对荣誉物品则有一个从指向“能者''到指向“需者'啲发展过程,其转折在7〜9岁之间。2关于分享行为的研究2」关于分享行为的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Ugurel-Semin就研究了4〜16岁儿童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的发展状况,发现291名被试在与对方分享5〜15颗坚果时,“吝啬F顷向在4〜6岁达到高峰,随年龄增长而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