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脾胃论治糖尿病

浅谈从脾胃论治糖尿病

ID:42871442

大小:40.5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9-23

浅谈从脾胃论治糖尿病_第1页
浅谈从脾胃论治糖尿病_第2页
浅谈从脾胃论治糖尿病_第3页
浅谈从脾胃论治糖尿病_第4页
浅谈从脾胃论治糖尿病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从脾胃论治糖尿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从脾胃论治糖尿病贺文广论述,杨竞审教(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西结合专业研究生,山东,济南,250012)摘要:结合中医辨证和现代医学研究提出:脾虚失健是糖尿病发病的基础,血瘀、湿浊、阴虚等是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标象,且血瘀贯穿糖尿病发病的始终,是其变生它病特别是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提岀健脾益气治其木,活血化瘀防其变,重视痰湿与津亏的糖尿病治则关键词:糖尿病,脾虚失建,健脾益气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的范畴,历代医家及教科书均认为该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脾、肾,尤以肾脏为关键,临床多按上、中、下三焦辨证施治。然我的导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杨竞教授,从事糖尿

2、病治疗数十年,发现糖尿病患者多有神疲乏力、四肢困倦、少气懒言、精神不振等脾虚表现,采用健脾益气法为主治疗*多能奏效*,故推断脾胃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结合中医辨证与现代医学研究论述如1.病理机制1・1脾虚失健乃糖尿病发病Z本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的是由于多种病因导致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临床以慢性(长期)血糖升高为共同特征,同时也是尿频量多、口渴多饮、饥饿多食、形体消瘦等临床表现产生的原因:血糖升高的渗透性利尿作用引起多尿;体内水分丢失,病人口渴思饮以补充体液;糖吸收障碍,大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体内缺乏能源,病人饥饿多食;由于葡

3、萄糖不能被利用,蛋白和脂肪消耗增多,引起乏力和体重减轻。结合现代医学,高血糖是糖尿病的共同特征和临床诸症产生的原因。而“糖"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祖国医学,应属'‘水谷精微"的范畴,由脾胃受纳运化。脾胃属土,居于中焦,胃纳脾运,化生精微,滋养五脏,灌溉四旁。正如《内经•经脉别论第二十一》所言「喰气人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反Z,脾虚失健,诸症丛生。脾主水谷运化,脾气亏虚,健运火职,精微无力,滞于血脉,见血糖升高。脾胃五行属

4、土,脾土亏虚,水无所畏,肆意横流,小便故多。脾胃五味主甘,脾气失健,升降失常,水谷精微,直驱膀胱,见小便味甘。脾为胃行津液,脾气亏虚,胃津无源,虚火内牛,见消谷善肌;脾为气机升降之枢,脾胃既伤,枢机滞塞,津不上乘,见口渴多饮;脾主肌肉四肢,脾虚不运,精微散失,肌不得充,脏不得养,见乏力萎靡,身体羸瘦。1.2瘀血、湿浊、阴虚等乃糖尿病发病Z标湿浊。湿浊作为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一方面,脾胃居于中焦,主运化水湿,脾胃虚弱,运化不利,水湿停聚,则湿浊内生,泛溢肌表,则发水肿。另一方面脾属阴土,喜燥恶湿,湿浊中阻,脾脏发病,且湿性粘滞,腻而难除,为治脾病之难

5、点。临床2型糖尿病患者多肥胖,即为祖国医学气虚痰湿体质。现代研究也证明肥胖与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口本人和中国人30%肥胖,北美人60・70%肥胖,Pima印笫安人和南太平洋Nauru和Samoa人全部有肥胖。临床表现:该类患者多舌淡胖、苔白腻,瘀血。瘀血与湿浊相似,既是脏腑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变生它病的重要病机,一方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云,宗气乏源,鼓动无力,则脉络瘀阻;顾摄无力,则血液有离经之变。另一方面,淤血阻络,脏器失养,它病从生,阻于胸则生胸痹(冠心病),阻于脑则生中风(脑梗死脑出血),阻丁咽则生目疾(白内障,视网膜病变),阻于肾则见水肿(糖尿病肾病),

6、阻于四肢则生疮痈(周围血管病)等。现代实验研究已证明糖尿病患者血流速度缓于常人[1]。临床表现:该类患者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细而涩,或洪人无力。阴虚。脾气虚弱,不能正常的运化水谷精微,失去“游溢”与“散精”的作用,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势必累及胃阴不足,临床表现为多食易饥,口渴甚及苔黄等症。由此可见,湿浊、瘀血、阴虚均本于脾虚失建,为糖尿病发病之标。脾气亏虚,鼓动无力,则生瘀血;脾运无力,水湿停聚,则生湿浊;脾不能为胃行津液,则胃阴亏虚1.治则方药2.1益气健脾扶正固本脾虚失建乃糖尿病发病之本,故治疗应以益气健脾为要。金代刘完素认为;“今消渴者,脾胃极虚,益宜温补,若服寒药

7、,耗伤脾胃,木气虚之,而难治也。’‘张志聪提出:“有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消渴者……以燥脾药治Z,津液上乘即不口渴。"李梃则认为:“养脾则津液自生,参苓白术散主之。”脾胃得健,纳运有常,散精有力,灌溉四旁,脏腑得滋,四肢的养,精微无所滞,血糖自降,乏力自除,骨肉自长;脾气的健,中土得生,斡运有力,上下交通,清阳得生,浊阴的降,小便自调,口渴自除;脾为胃能行其津液,则胃阴的源,胃热自消,消谷善饥得治。反之,脾胃虚损日久,变生百病。此外,补气药在糖尿病中应用的现代研究已经证明,诸多健脾益气药如人参、黄罠、白术、山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