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摸底考试试题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摸底考试试题

ID:43249367

大小:219.13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9-28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摸底考试试题_第1页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摸底考试试题_第2页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摸底考试试题_第3页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摸底考试试题_第4页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摸底考试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摸底考试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普宁侨中2017届高三级第二学期摸底考试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T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号数填写在答题卷上。2.作答时,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关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对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人生遭际进行考察发现,他们大都在童年或少年时代有着丧父的经历,其父权有一个从在场到缺失的过程。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等均早年丧父。五四文学之所以在他们手里得到确立,与其丧父经历有一

2、定关联。父亲的死亡,意味着由父亲所承载的社会权力出现了缺失,这极大地改写了家庭的内在结构,“子”因此被推到了社会舞台的中央,不得不独自面对社会的生存压力,自主地规划未來人生,这便为其逸出父权在场时所规范好的人生疆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父权缺失固然是为“子权”的张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但是,如果没有国家主导下的意识形态的转变,那么,“子”在既有的文化环境下,所承继的依然会是父权的衣钵。晚清社会如果不是受到了外部力量的强力冲击,其自我封闭状态下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会依然如故地运行着,人们的观念也会周而复始地传承;至于上层社会主动地去推动社会变革,更

3、是不可想象。面对外在挑战,晚清政府开始对社会进行变革,变革的结果之一,便是为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在欲循既有社会规范而不得的情形下,提供了子权张扬的历史物理空间。在父权缺失中,促成子权张扬并最终确立的,是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的实施以及嗣后科举制度的废除。晚清政府大力主导下的新式教育,在推行中受到了人们头脑中既有思想的抵制,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还依然牵挂科举。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既有的文化传承模式中断,这迫使人们认同并皈依国家体制所主导的新式教育,迫使传统的士大夫抛却了既有的知识谱系和道徳体系,并由此开启了向现代知识分子过渡的序幕。在新式教育哺育

4、下成长起来的胡适,Z所以留学美国,其根本的考量便是“科举既停,上进Z阶,惟有出洋留学一途”。相较而言,那些一直在父权主导下的读书人,则没有像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那样,可以顺畅地实现自我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决裂。在文坛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徐枕亚,尽管也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熏染,但其父权始终规范制约着其人生彌域,甚至于他连婚姻也无法自主,更遑论文化思想和文学思想的变革了。父权的在场固然限制了子权的张扬,但父权的缺失也并不必然会导致子权的凸显。如有一些传统的读书人,其父权尽管存有缺失,但他们并没有在父权缺失的缝隙屮,通过新式教育完成自我主体的确立。在近代小说创作中

5、产生巨大影响的李伯元,尽管也有丧父之痛,但由于他并没有接纳新式教育,更没有完成对西学的认同,这使得其创作出来的“谴责小说”依然带有浓重的传统色彩。当然,五四文学的发生有着诸多的原因。但是,在五四文学的发生过程中,创建主体挣脱了父权藩篱的束缚,这的确是他们得以完成历史性蜕变的重要一环。(摘编自《新华文摘》2015年第5期,作者李宗刚)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权缺失为“子权”的张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子”被推到了社会舞台的屮央,迫使他们自主地规划未來人生。B.五四文学之所以在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人的手里得到确立

6、,与他们的丧父经历有一定关联。C.晚清政府积极主动对社会进行变革的结果之一,便是让那些父权缺失的--代不再承继父权的衣钵而实现了自己子权的张扬。D.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父权缺失”是他们在五四文学的发生过程中能够完成历史性蜕变的一个重要原因。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是“父权在场”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没有遵父命苦读“圣贤书”,贾政动用“家法”对其进行惩戒,“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宝玉挨了一顿痛打。B.祖父下狱、父亲重病去世,改变了鲁迅既有的人生轨迹,使其踏进了新式教育的门槛,促使他留学日本并逐步参与到新文学运动之屮。C.巴金的《家》

7、中,觉新在父亲死后也想担当起长房的责任,却总被“总家父亲”高老太爷阻挠,觉新只得唯唯诺诺,其一生终成悲剧。D.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园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类封建伦理观束缚周萍、周冲,试图让他们屈从于他所建立的家庭秩序。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科举制度的废除,迫使传统的士大夫抛却了既有的知识谱系和道德体系,并因此而接受了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B.虽然接受了新式教育,但是胡适仍牵挂着科举能成为其“上进之阶”,最终因科举的废除而选择了留学美国。C.尽管徐枕亚也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熏染,却始终没有摆脱父权的制约,最终仍然

8、无法自主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D.也有丧父Z痛的李伯元没有接纳新式教育和完成对西学的认同,因此,他并没有在父权缺失的缝隙中完成口我主体的确立。二、古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