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粘膜下隆起性病变20例临床分析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粘膜下隆起性病变20例临床分析

ID:43935107

大小: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7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粘膜下隆起性病变20例临床分析_第1页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粘膜下隆起性病变20例临床分析_第2页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粘膜下隆起性病变20例临床分析_第3页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粘膜下隆起性病变20例临床分析_第4页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粘膜下隆起性病变20例临床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粘膜下隆起性病变20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粘膜下隆起性病变20例临床分析摘耍: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内镜下发现的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20例病变均位于黏膜下层),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先行黏膜下注射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再对肿瘤进行钝性分离,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为6〜40mm,平均25mm,20例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26〜60min(平均41min

2、)°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均未见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ESD可以安全、冇效、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黏膜下肿瘤;消化道【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27-01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和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微创技术。我院2012年8月〜2013年10月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15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性11例,女性

3、9例。年龄25〜70岁,平均49.5岁。内镜检查前均有不同程度腹胀、腹痛,大便次数增多等消化道症状,病变部位:食管7例,胃7例,十二指肠3例、直肠3例。行超声内镜检查,全组病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未达固有肌层,均无内镜治疗禁忌证。术前常规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检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2方法1.2.1器械:采用PENTAX电子胃镜、结肠镜、高频电切开、HOOK刀、IT刀、TT刀、止血夹。1.2.2ESD方法:(1)黏膜下注射:将1:10000廿油果糖肾上腺素加美蓝在病灶周围黏膜下层多点注射使Z隆起。(2)标记:用氮气刀于病灶边缘进行电凝标记

4、。(3)切开病变外侧缘黏膜:用IT刀或针刀进行环周标记点的黏膜层切开。(4)剥离病变:应用IT刀或针刀对肿瘤进行钝性分离,使病灶完全剥离。(5)创面处理:用钛夹闭合创面。1.2.3ESD术后处理ESD术后24h卧床休息、禁食、抑制胃酸(对于上消化道病变)、常规使用抗生素和使用止血药物,注意观察腹部体征,注意有无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月复查内镜、半年复查内镜和EUS。切除病变送病理检查。2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5min(26〜60min),切除的肿瘤平均直径为25mm(6〜40nin))。术后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结

5、果如下:平滑肌瘤11例(其中食管7例,胃2例,十二指肠2例),胃间质瘤1例,界位胰腺2例,脂肪瘤3例,直肠腺瘤3例。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随访复查内镜和EUS,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3讨论随着超声内镜的广泛应用,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1]。临床实践表明,对于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的病变,如平滑肌瘤、脂肪瘤等,不论病变大小,ESD能一次完整切除病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肿瘤,ESD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和穿孔,出血多发生于术中或术后24ho治疗过程中,出血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技术的

6、好坏取决于对出血的有效掌控。预防应从术前、术中、术后三方面着手。对于剥离过程中发现的黏膜下小血管,可直接电凝。对于较粗的黏膜下层血管,用热活检钳钳夹血管后,外拉热活检钳,使热活检钳远离管壁后再电凝止血。上述方法如不成功,可以使用金属夹夹闭出血点,但会影响后面的操作。当病变完整切除后,可使用APC电凝创面所有小血管,必要时应用金属夹。ESD手术穿孔一般较小,应用金属夹一般均能夹闭,结合术后内科治疗,一般均可避免外科手术。应该强调,ESD治疗在提高操作水平,降低穿孔发生率的同时要加强术后管理,以降低穿孔的外科手术率为最终冃标。术后创面的处理同样慧明显

7、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合禁食、卧床休息、静脉应用抗生素等,保守治疗一般均能成功[2]o随着ESD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单钳道内镜行ESD能完成较人病变的一次性大块剥离,为病理诊断提供完整资料,病变局部的复发率也较低[3]o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为消化道黏膜层病灶,尤其是早期肿瘤以及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总结我院20例黏膜下肿瘤剥离术的经验,我们认为这是一项非常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完整切下较大的瘤体,且只要操作得为,很少发生并发症。参考文献[1]周平红,姚礼庆,秦新裕.经内镜微探头超声检查对人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8、,2003,6(1):14-16.[2]MinamiS,GotodaT,OneII,etal.Completeendoscpicclos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