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型墙板与墙板建筑实用研究初探_》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行业论坛新型墙板与墙板建筑实用研究初探周卫国(河北省墙改节能办公室,石家庄050000)周伊琳([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摘要:通过对现行建筑墙板在实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介绍了新型建筑墙板的物理性能及生产实践,同时对墙板的实际应用范例作出了研究,据此得出了工程应用结论。关键词:建筑实用;新型墙板;研究;应用本课题研究的建筑墙板,是指工业与民用以及的标准建筑墙板密度为≤80kg/m2;2005的标准则其它各种类型建筑物主体结构的内隔墙板和外墙墙将建筑墙板密度分别调整为≤70、90和110kg/m2板。它与传统的采用砖、块等块体墙体材料现场砌三个级别。虽然这些标准的指标在不
2、断地调整,但筑墙体的不同之处是,建筑墙板由工厂生产预制成是依旧对板密度上限做出了严格限定,建筑墙板的建筑部件后,运至工地施工现场直接组装成建筑物其它各项技术指标均是在此框架下配套产生的。这的内隔墙和围护结构墙体,即建筑物主体的内、外种不十分科学的规定,在生产和应用领域中产生了墙体。墙板建筑是目前国际上广为推行的一种新型一定的误导。一是墙板生产企业为了使其产品达建筑体系,它可以提升建筑物的质量、功效,实现标,通过在原材料中加入大量轻质骨料或轻集料的工业化产品制造和工地装配式施工的文明生产。方法来降低和控制板密度。还有的已经采用了轻质这里重点论述的建筑墙板研究、生产与应用,混
3、凝土,仍然盲目减小空心墙板壁厚,依靠扩大墙系特指一种集承重、保温隔热、隔音于一体的新型板内的空间降低板密度;二是墙板标准的定位仅限高孔洞率轻质复合条形建筑墙板(以下简称:复合于非承重材料,而对高强的理解只是以工人能抬得墙板)。它突破了传统墙板轻质、高强的理念和用动为标准,并保证其在施工中不被损坏。三是墙板途的界定范围,即在保证墙板高强(符合承重墙体只适用于在框架、框剪结构和钢结构建筑体系中,材料标准)的前提下,达到了相对的轻质。其建筑作为非承重填充墙的材料使用(主要用于内墙)。结构形式与现有多层砖混建筑结构体系基本相似,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墙板标准制定的各项技术指标施工模式
4、类似。不同的是它以工厂化预制生产附带均较低,其结果在客观上制约着我国墙板行业的技饰面层的复合墙板砌体取代了砖、块砌体,实现了术进步,在推广应用方面也遇到很多问题。如,板复合墙板墙体的承重、保温及外装饰一体化。材强度低、保温和隔声性能差、干缩产生裂缝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使复合墙板成为在多层1研究的目标及意义砖混建筑结构体系中替代实心粘土砖的理想材料,选择发展高质量的轻质内隔墙板和外墙复合保弥补块体材料(孔洞率>25%时)砌体抗压、抗剪温墙板,对推进住宅产业化和推广节能建筑,是一强度不足,以及施工困难,质量不易保证的问题。条有效的捷径。一些发达国家已将墙板建筑作为住重点研
5、究解决现有墙板存在的问题,找出和验证实宅产业化的首选发展方向,墙板墙体材料的生产在现建筑墙板轻质高强的新途径,以及实施的方法和其国家墙体材料总产量中所占比例已高达60%,步骤,为建筑墙板的发展和应用拓展空间。而在我国却仅占3%,同时,墙板的质量方面与发我们认为,建筑墙板的轻质高强,应该是依托达国家相比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科学、合理的墙板孔洞尺寸和孔洞形状、结构布目前,我国已有的建筑墙板生产标准均对板密局的基础上,实现相对意义上的高孔洞率来实现轻度加以限制。于1995年制定的标准,对建筑墙板质;靠增加墙板自身材料的密度和对混凝土改性来密度规定了上限≤60kg/m2;199
6、7年的标准将建筑实现高强。高强的界定范围是以可作为承重墙体材墙板的厚度定为60、90和120mm3种规格,并料使用为基础,解决现有墙板在生产与应用中存在将建筑墙板密度分别定为≤38、48和72kg/m2;1999的问题为目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综合解决墙板15建材发展导向2006年第6期行业论坛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这与当前墙板轻质高强的发中穿管布线;展方向,是2个不同的概念。(7)以复合墙板砌体结构弥补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结构的不足,简化施工程序,提高砌体整2对现行建筑墙板存在问题的分析及解决体质量和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节省建筑工程施工、方案安装费用,降低建筑工程总造价;
7、建筑墙板依据采用胶凝材料的不同,大致可分(8)用于分户墙,解决供热体制改革过程中遇为3类:一类以硅酸盐水泥为胶凝材料;另一类以到的分户计量户间传热难题。石膏为胶凝材料;其它胶凝材料总称第三类。无论3复合墙板的物理、力学性能与生产方法哪一类胶凝材料的墙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质量差的问题,尤其是墙板自身硬化和干燥时产生收该复合墙板分为内墙板和外墙板,外形尺寸套缩,导致墙体开裂的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且令人用现行标准(毫米):长(楼层高度)×宽(600)×厚头疼的问题。在第一类材料中这些现象较为突出。(120~240)。其特点是在内